从封锁到围城,看新旧社会交替下女

张爱玲与钱钟书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文学巨匠,一个辛辣毒舌、一个言辞犀利,看完他们的作品,读者只感到一丝丝现实的凉意。《封锁》是张爱玲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不超过字,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因时空切断而形成的故事。故事的男女主人因为这个特殊的时空,两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情愫,他们忘却了各自的家庭背景,开始了一场精神上的恋爱。《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方鸿渐看似顺利其实又潦倒的经历,深刻地揭露了所谓的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方鸿渐先后遇见过几位不同的女人,最终却与平凡又普通的孙柔嘉结成了连理,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反而是争吵和矛盾生活的开始。看完这两篇小说后,笔者不由自主地将两位女主人公联系到了一起。《封锁》中的吴翠远、《围城》中的孙柔嘉,同样是处于新旧社会交替背景下的女性、同样的其貌不扬却又具备独立的自我意识,她们极力地想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却又被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旧思想所侵蚀。她们为自己的命运进行过抗争、也有过妥协,在她们的身上体现了千千万万女性的影子。一、都是具备新思想、新知识的女青年,都有着普通的外貌和家境,现实的寡淡却掩盖不了内心的精神需求“家里竭力鼓励女儿用功读书,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了顶儿尖儿上——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子在大学里教书!打破了女子职业的新记录。”吴翠远是一位25岁的大学英文助教,她接受过新思想、受过大学教育,她的内心有着普通女子不具备的精神需求。可是平凡的外貌、寡淡的个性,却让她在现实生活中很苦恼。一方面,吴翠远既不想像贫寒人家的女孩一样匆匆地找个富贵人家嫁掉;但另一方面,自己的实力又不足以支撑她奋斗出一个新的人生格局,同时又不能凭借着自身的外貌迎来一场传奇的恋爱。孙柔嘉与吴翠远不仅外貌相似,连职业也相似。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相识,就是在一起去三闾大学任教的路上。刚出场时的孙柔嘉存在感并不强,读者只知道她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受父亲所托去大学做助教的女青年形象。经过三闾大学的一系列事件,读者才渐渐撕去她的表象,发现她才是一个深谋远虑、以退为进的女强人。从吴翠远生活和情感的尴尬地位来看,正因为她接受过新文化的冲击,才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需求,这是一种对现实有了通透看法之后的高层次精神需求。孙柔嘉也是如此,作为一位刚毕业的女学生,就遇到一位家庭出身不错、又留过洋喝过洋墨水的方鸿渐之后,顿时觉得这就是自己理想中的人生伴侣。于是孙柔嘉织网攻心、化城府于无形,一步步地让方鸿渐与自己走到了一起。二、在先进思想的冲击下,极力想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但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旧思想男权主义依然存在,无法挣脱社会背景所带来的自身局限性“他们要她找个有钱的女婿,宗桢没有钱而有太太,气气他们也好!气,活该气!”吴翠远与吕宗桢在封锁的电车上,从家庭琐事谈到了婚姻大事,封锁的电车就像塑造了一个充满真情实感的真空环境,两人畅所欲言地发挥着肺腑之言。而吴翠远的这段心理描写,也最大程度的泄露了她的思想局限性。在明知吕宗桢有太太的情况下,吴翠远的这个心理活动无异于她已经认同了自己成为妾室的想法。都说民国男人多风流,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时局的影响。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背景下,社会风气刚刚开放,但女子的经济与人格尚未完全独立,于是大清时期遗留下来的纳妾习俗,逐渐被以自由恋爱为名的活动所替代,男人左拥右抱成了常态,胡兰成就是典型的例子。吴翠远受过大学教育,如果没有这场封锁,在现实生活中的她绝对不会产生自己做妾室的想法。这种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想法,也下意识地暴露了她的潜意识,成为了她思想上的局限性。孙柔嘉出生于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从小就知道自己想要的要靠自己来争取,因此她与父母关系疏远,反而和强势又新潮的姑姑走得更近。受到姑姑思想的影响,孙柔嘉开始对老实无用、职业不稳定的方鸿渐产生了嫌弃,又加上方鸿渐那个迂腐陈旧家庭的影响,两人之间开始不断地争吵。孙柔嘉之所以对方鸿渐恨铁不成钢,很大程度是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对方的身上,因此失望大于希望。三、孙柔嘉为争取自己的婚姻努力过、激进过,最后却遍体鳞伤;吴翠远只能在封锁的短暂时空内臆想,最终回到现实依然选择了妥协《围城》的最后,孙柔嘉和方鸿渐吵了个鱼死网破,并且还动了手。《封锁》的最后,是解除了封锁令,但一些美好的感觉也随之消散。吴翠远与孙柔嘉,同一个时代中的先进女性,新旧思想的矛盾性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她们对属于自己的婚姻都有过抗争、也有过妥协。但故事的最后,孙柔嘉费劲心力争取而来婚姻,最后只剩个空壳子;吴翠远憧憬向往的生活,也被一声解封令撕得粉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