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小说围城,逃不出的人生城堡

慎明道:“关于Brerit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鸿渐摇头表示不知道。

钱钟书在《序》中写到:“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五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因而作者所写不仅是对当时知识界的描绘与讽刺,更是对现代人命运、对国家命运的哲理思考,揭示人性的复杂与人类的生存困境。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试图通过极具陌生化的语言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读者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思考小说的主题与意蕴,从而与读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读者于“嘲笑中含着辛涩,揶揄中具有沉思,快感中夹着痛感”。

《围城》写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会反映那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状况。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有很多知识分子处于迷茫困顿中,他们经历着种种人生困境。小说以抗战初期从海外留学回国的方鸿渐为中心,以他的人生经历反映当时的人情世态,描绘在战火弥漫的年代里,一群知识分子在恋爱、婚姻、职业和生活的“围城”中苦苦挣扎。

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离奇情节,只是一些平淡的生活经历,但看似特定背景下普通知识分子的平凡生活背后却蕴含了深厚意义,这些平凡的生活琐事中有着人生的悲喜剧。正如小说的名字“围城”一样,钱钟书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深陷“围城”,他们是盲目的追梦者,在希望和绝望中挣扎徘徊,不断渴求冲出“围城”,而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又等于是落入另一座人生的“围城”,成为被命运玩弄的失败者。

《围城》中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作者写到鸿渐的心里矛盾:“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最好的只有一颗,留着做希望,多少好?”这句及其前后的心理描写,很俏皮地写出了鸿渐在孙柔嘉这座“围城”边上的彷徨无主。想入城,又怕被这城所困,读者仿佛也有鸿渐一样的纠结体验。生活中总是自己的选择决定了自己应该是乐观还是悲观,而这种选择往往是很难做出的,要花费一定的脑力与心力,否则便是毫无目的地生活了。此处作者带给读者的便是对于人生选择的理性思考,不同的选择也许就会经历有不同的人生,处于另一种生存环境。

当鸿渐与孙柔嘉结婚后,彼此发现对方可以成为自己情绪的发泄口,而吵嘴必然有胜的一方和败的一方,看似柔顺的孙柔嘉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从而维持这种婚姻生活。作者写道:“但她比鸿渐有涵养,每逢鸿渐动了真气,她就不再开口。她仿佛跟鸿渐抢一条绳子,尽力各拉一头,绳子迸直欲断的时候,她就凑上几步,这绳子又松软下来。”读者读于此,脑海里应浮现出两人抢绳子的生动画面,十分幽默滑稽有趣。并且,如此形象化的比喻不禁让人佩服孙柔嘉骨子里的功夫,这也许会让读者联想到中国传统妇女富有心机的一面,尽管孙柔嘉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但她依旧是结了婚的中国女性,因而中国女性的思想问题及生存境遇问题必然成为读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方鸿渐、孙柔嘉还是小说中其他人物,他们的人生仿佛随着小说情节的一步步发展按照固定路线走着,他们的性格决定他们的选择,而他们的选择决定他们的人生。钱钟书的高明之处,就是在这不动声色的人生状态描写中体现时代对这些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人类所处的生存困境对人精神状态发展的影响。

有人说,《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独和彼此间无法沟通的小说”。《围城》的魅力,能够让人思忖再三,回味良久。

#一起读书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