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博览古今文学大师钱钟书

钱钟书,生于年,卒于年。原名杨先,自折良,后改名中书,字莫存,号怀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学者、作家、国学大师,素有“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之美称。

钱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门第的家庭。其父钱基博是一位博古通今,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古文学家和教育家。钱钟书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家学教育,这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钟书与杨绛

钱钟书从小就熟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唐》等中国古典名著,这对他日后的学习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钱钟书,杨绛夫妻二人

钱钟书从小就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古代和中国和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书籍,是邻人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一次,他的父亲要为一本新书作序,钱钟书替父作序后寄到商务印书馆后,编辑们竟没有看出这篇洋洋洒洒又挥斥方遒的序文竟出自于一个十几岁的后生之手,可见钱钟书少年时文学功底之深厚。

杨绛

但是少年钱钟书似乎只醉心于文学与艺术,却对自然科学,尤其是数理化等学科没有丝毫的兴趣。

时间来到了年,钱钟书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与追求,毅然报考了清华大学外文系。

钱钟书一家

但是在考试发榜后,他的文科和理科的成绩相差悬殊,可谓泾渭分明,国文和英语的成绩为满分,但是数学才得了区区十五分。按照当时清华的要求,这个成绩是不可能被录取的。但这个时候,命运出现了转机——当时的清华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了钱钟书,使其成为清华校园中的一名学生,这次破格录取造就了日后的一位大师,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正如此类。

清华大学旧照

进入清华园的钱钟书,不负众望,努力地钻研学问,刻苦地通读经典。他天赋出众且博闻强记,几乎过目不忘,读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里面本专业所有的藏书。以至于别的同学能够以能读到钱钟书没有“过问”的图书而欣喜若狂。

钱钟书在课堂中也时常做一些被时人视为“轻狂”的举动。他在上课时,时常看一些与课程内容不相干的“闲书”,但当老师对他进行提问时,他却总能够对答如流,这并非常人所能为之事,更彰显出其极高的天分和才华。

年时,在清华大学毕业后的钱钟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英国牛津大学,在留学期间,钱钟书这位华夏才子在牛津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钱钟书在英国时,也依然保持了在国内的一贯风格。他横扫了牛津大学图书馆文史类的藏书,可谓如鱼得水,纵横驰骋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他每读一本书,都对这本书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可见钱钟书所表现的天分和能力,是那个时代的寻常学者所无法企及的。他像一个驾轻就熟的勇敢水手一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在这一点上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

牛津大学旧照

年,钱钟书回国,担任清华大学外文外文系教授。在这期间,钱钟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比较分析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中国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大量地译成多种文字介绍给世界各国,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造诣取得了进一步的升华。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谈艺录》、《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宋诗选注》、《旧文四篇》、《管锥编》、《诗可以怨》、《围城》等作品,在其著作中——《围城》名声最显。

《围城》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典型的小知识分子在婚姻、家庭与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幸与彷徨。作者在书中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永恒的人生命题,即: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这部小说不单单在那时辛辣地讽刺了小知识分子附庸风雅,自认超凡脱俗,却在人生经历中四处碰壁,处处受挫,最终无奈地被生活困在原地的尴尬境遇......

《围城剧照》

钱钟书总是带着文人可爱的笑容来面对生活中的人与事。但他那深邃的目光中,却总能透露出对这个世界无尽且深刻的思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8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