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状元精忠报国
————眉山历史文化名人何栗
据《宋史·何栗传》记载:何栗(-),字文缜,仙井监(今属眉山市仁寿县)人。北宋名臣。政和五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御史中丞、泰州知府、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金兵破京城,陷北庭,抗金拒捕,不食而死。
尽忠职守不畏强权
何公者,何栗也,字文缜,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年)出生于仙井监(今仁寿县青冈),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年)他与兄弟二人同来东京(开封)应试,皆中,栗名列进士第一,时年27岁。所谓进士第一(状元)。宋人吕荣义在《上庠录》中说:"政和丙申殿试,何栗为状元,潘良贵次之,皆年少有风貌……"
何栗大魁天下后,颇得徽宗青睐。首授秘书省校书郎,次年即提举京畿学事,奉旨升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后再迁为中书舍人兼侍讲。由于他博学强记,正直敢言,徽宗准备迁他为谏官,因遭谗外放四川遂宁知府。由于他为官干练,政绩卓著,不久复调回京,任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
何栗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恪尽职守,不畏权贵。最大的作为是弹劾王黼。是时王黼代蔡京执政,对上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对下巧取豪夺、骄奢淫逸,民愤极大,被人目为"六贼"之一。何栗上疏列举王黼15条罪状,连奏七章,终将王黼及其同党胡松年、胡益等人扳倒、罢官。而何栗却因此得罪了朝中某些权贵,再度外放,以徽猷阁待制知山东泰州。何栗虽因此而外放,但官声益盛。特别是给太子赵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调回京城,位列三公作了铺垫。
何栗抗金官职被贬
宣和七年(公元年)12月金兵南下,意欲攻取京城。徽宗赵佶惊慌失措,急忙禅位于太子赵桓。赵桓即位后,改元靖康,是为钦宗。他下诏召回何栗,仍任御史中丞。次月加升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复奉宣诏以待参知政事,位居中枢要职。但遗憾的是这时金人正分兵两路来犯,赵宋王朝风雨飘摇,大厦之将倾也,终难展身手,挽回颓势。
靖康元年(公元年)正月,钦宗急召宗泽进京,命其赴金营议和。但宗泽主战,屡言此去宁愿一死,决不使国家遭受损失。临走前乃改派其为河北磁州知州。后金兵直逼京师开封,复派何栗出使金营谈判。金人索割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三镇及三镇所辖20州县,及金银牛马绢帛等财物。何栗同宗泽一样是主战派,当即严词予以拒绝。回朝后,竭力主张不能把三镇割让给金人,曰:"金人诈……不割来,割亦来。"并请建四道总管以统兵勤王(道:旧时行政区划名称,类似州、府或者今日专区)。但钦宗优柔寡断,终不从栗所言,于靖康元年(公元年)11月17日改授何栗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尹。
十日府尹权变更替
靖康元年(公元年)11月17日,何栗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尹。北宋时开封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会,开封府"典治京师""府务浩穰"。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未即位前皆曾以亲王、太子身份主持府务;寇准、范仲淹、蔡襄、包拯、欧阳修等亦皆曾权知府事。故凡能知开封府者,皆当时之名流重臣,倍受朝廷之恩宠和黎民之爱戴。读《开封府题名记》碑,可知吾言之不虚。碑中包拯名字因常被后人指认而呈凹痕,成为该碑最大看点。另外还有两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一、从宋建隆元年(公元年)第一任开封府尹咎居润起,到崇宁四年(公元年)开封府尹李孝寿止,年中竟有位府尹。每位府尹的任职时间平均不到10个月,大名鼎鼎的包青天,权知开封府也不过只有一年零几个月。李孝寿之后,府尹更换得更加频繁,特别是钦宗即位以后,当年正月任命聂山领开封府尹至11月17日何栗领开封府尹止,已换了八任。一任府尹又坐得了多少天?
何栗知开封府的时间则更短。按史书记载,靖康元年(公元年)11月金兵再围东京,开封危在旦夕,钦宗无奈,乃罢主和派唐恪相,重新起用何栗,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执行中书令职务,即为宰相。开封府尹一职由与其同任府尹的徐秉哲一人主持。这样计算起来,何栗在开封府也就最多10日,甚至更少。但时间虽短,曾任开封府尹,却是记录在案少不了的。其二,北宋一朝这多位开封府尹中,虽然都是开封府的长官,但却有人为知,有人为权知,还有人为权发谴;有人为牧;有人为尹,尹又有领尹、兼尹、权尹、试尹之分。这领、知、权、试、发谴之间,明眼人一看自会明白其差异之所在。何栗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尹,应该说还是很被朝廷看重的。
末世宰相临危受命
靖康元年(公元年)11月末,金兵再围京都,钦宗重新启用何栗,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执行中书令职务,是为宰相。是时正值康王赵构被派赴金营议和。听从宗泽之言,留河北,联络义军之时,钦宗采纳何栗意见,任命其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一说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以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回师勤王,救援汴京。赵构与汪伯彦奉旨后,由相州起兵,但未直接进军汴梁,却绕道山东巨野;只有宗泽率所部单独向东京(开封)进发;宗军行至洑阳南,与金兵遭遇,孤军奋战,连续十三战皆捷,金兵丧胆,引兵暂退。宗泽再行至滑县,金人蓄意报复,集聚重兵将宗部包围。宗泽身先士卒,率所部将士奋勇突出重围,抵达黄河北岸,正待他准备渡河南下驰援京师时,前方忽然传来了东京失陷,徽、钦二帝被拘金营的消息,宗泽只好下令就地扎营,观察待命。
被控金营绝食而亡
当金兵围城之际,开封城内尚有7万人马,何栗力主坚守待援。怎奈钦宗却偏信巫术,不用何栗所言(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载:按史名遘金之再围城也,何栗等得殿前司剩员郭京,擢为大将,使募市井游惰为六甲神兵。丙辰旦,京尽屏守城兵,独率神兵七千余人以出。未几,京败。金人登城,士卒以无赏不肯战。殿前副都指挥使河南王宗濋引卫兵下城传呼救驾,四壁兵遂大溃。及午,城陷,敌下令纵火屠城)。而他相信的那班弄神装鬼的天兵天将又太不给他争气,待金人攻城时却不战而溃,开封城遂破,金人拘徽、钦二帝于金营之中,勒索金银财宝。徽、钦二帝下令打开国库,并用尽各种手段,搜刮宗室、世家、寺庙以及民间财物。是时,代何栗主持开封府务的徐秉哲,应金人要求,亦极力搜刮供应。总共得金21万两,银万两,锦缎万匹,掏空了京城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僧道、娼优人等的所有财产。最后金人翻脸不认人,还是下令废了徽、钦二帝,另立张邦昌为帝,国号曰楚。然后于次年(公元年)四月初一班师北撤,并掳徽、钦二帝及后妃,皇子、皇女、宗室、贵戚以及官吏,内侍、宫女,技艺工匠等余人,一并北去,何栗亦在其中。作为北宋最后一任宰相,面对国破君虏、生灵涂炭之局面,何栗自觉回天无力,悲愤至极,乃绝食而死,年仅39岁。后传有何栗身陷北庭时所作的一首诗:"念念通前劫,依依返归魂。人生会有死,遗恨满乾坤。"表现了他一腔热血、心向祖国及对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
为国尽忠至死不渝
在北宋时期,对于这样一位文人扳倒王黼、十日府尹、末世宰相,爱国主战、绝食而亡的何栗如何评价?也许人们褒贬不一。一部分人认为何栗在领开封府尹和执行中书令职务期间,不能挽回颓势、有所作为,以至国家沦亡、二帝被掳,把责任都推在他这位宰相身上。甚至说他在最后一次派赴金营求和时,惊吓得连上三次才跨上马背。这些理由能不能就全盘否定何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他担任开封府尹和宰相总共只有十三四天的时间,如何能有所作为;何况他担任宰相之后,主张起用康王、汪伯彦、宗泽等回师勤王;主张坚守城池待援,应该说都是正确的。甚至说这些意见对于保持赵宋半壁江山,偏安江南将近年,也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至于说他赴金营求和时跨不上马背,何栗毕竟只是一位文人,有些惊慌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被俘北去的余人中,能以身殉国者,除吏部侍郎兼开封府尹李若水痛斥敌酋,被裂颈断舌而死外,也就只有何栗一个人了。是时何栗刚及不惑之年,能不屈于敌,以死报国,难道还不能说明他对赵宋王朝的忠贞吗?
金人攻占东京后立张邦昌为帝,国号楚。金人北撤后张邦昌没了靠山,于金人撤走的第10天即宣布退位,恭迎未被金人掳去的宋哲宗赵煦废后孟氏垂帘听政,恢复大宋旗号。后孟氏传国玺于康王赵构,是为高宗。(这也就是北宋亡后、南宋仍在开封保留有开封府和东京留守的原因。)赵构即位不久,即下诏任命何栗为观文殿大学士(此衔按史书记载只有曾担任过宰相的人才有资格除授)提举玉局观使。后得知何栗已死难金营,乃赠其开府仪同三司的荣典。建炎四年再改赠以大学士。这也就是说赵宋一朝对何栗还是肯定,并且评价甚高的。这也是后世大多数评论家对何栗的一致看法。
《宋史·何栗传》原文记载
“何栗,字文緽,仙井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擢秘书省校书郎。逾年,提举京畿学事,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
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栗继上七章,黼及其党胡松年、胡益等皆罢,栗亦以徽猷阁待制知泰州。
钦宗立,复以中丞召。阅月,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会王云使金帅斡离不军还,言金人怒割三镇缓,却礼币弗纳曰,兼旬使不至,则再举兵。于是百官议从其请。栗曰:"三镇,国之根本,奈何一旦弃之。况金人变诈罔测,安能保必信?割亦来,不割亦来。"宰相主割议,栗论辨不已,曰:"河北之民,皆吾赤子。弃地则并其民弃之,岂为父母意哉?"帝颇悟。栗请建四道总管,使统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领之。兵既响应,而唐恪、耿南仲、聂昌信和议,相与谋曰:"方继好息民而调发不已,使金人闻之,奈何?"亟檄止之。
栗解政事,俄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尹。金兵长驱傅城下,帝罢恪相,而拜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时康王在河北,信使不通,栗建议请以为元帅,密草诏稿上之。乃以康王充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充兵马元帅,宗泽、汪伯彦充副元帅。京城失守,从幸金帅营,遂留不返。既而议立异姓,金人曰:"唯何栗、李若水毋得预议。"既陷朔庭,栗仰天大恸,不食而死,年三十九。
建炎初,诏以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玉局观使,禄其家。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议者指其误国,不行。秦桧自北还,具道其死时状,乃改增大学士,官其家七人。”
宋史原文翻译:
“何栗字文缜,仙井人。宋徽宗政和五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过了一年,提举京畿学事,受召入朝任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升任中书舍人兼侍讲。
徽宗多次咨访他,打算把进谏的责任交给他。有人指责何栗是苏轼的同乡党羽,(于是)将他外调任遂宁知府。不久留京任御史中丞,指责王黼奸邪专横等十五条罪状,王黼抗章请去后,皇上犹豫未决。何栗接着七次上章,王黼及其朋党胡松年、胡益等人都被罢职,何栗也以徽猷阁待制兼任知泰州。
钦宗即位后,又以御史中丞职召用他。过了一月,任翰林学士,升为尚书右丞、中书侍郎。正好王云出使金兵元帅斡离不军中回来,说金人对割取三镇迟缓发怒,打算不收礼币,扬言说二十日内使者不到,就再次举兵进攻。于是百官商议听从他的要求。何栗说:“三镇是国家的根本,为什么一朝放弃?何况金人变诈不测,怎能保证他们一定守信?割地金兵要来攻,不割地金兵也要来攻。”宰相主张割地让和,何栗争辩不已,说:“黄河以北的百姓,也都是我们的子民,放弃领地则连同百姓一并放弃了,哪里是做父母的心意?”皇上大悟。何栗请求设立四道总管,让他们率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统领。军队已经响应,而唐恪、耿南仲等相信议和,一起谋划说:“正要使继续修好并让百姓休息,却不停地征调人力和物资,让金人知道了,怎么办?”急忙下令制止。
栗被解去政事,不久以资政殿大学士兼任开封府尹。金兵长驱逼近城下,皇上罢去唐恪的宰相,而授任何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恢复三省旧制。当时康王在河北,信使不通,何栗建议让康王任元帅,秘密草拟诏稿交给皇帝。于是皇上任命康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为兵马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元帅。京城失守,何栗跟随皇帝到金兵元帅营中,于是被留住不能回来。不久金人商议扶立异姓皇帝,金人说:“只有何栗、李若水不得参与。”既然落在敌人手中,何栗仰天大哭,绝食而死,终年三十九岁。
(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初期,诏令任他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玉局观使,供养他家。死讯传来,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有人议论指责他误国,追赠令不得下发。秦桧从北边归来,详细述说他死时的情状,于是改赠大学士,录用他家七人为官。”
注:1、北宋宣和四年()改陵井监置,治所在仁寿县(今四川仁寿县)。《舆地纪胜》卷隆州:“诏以(张道)陵为高士之名,当隐其称,乃改为仙井监。”辖境相当今四川仁寿、井研二县及双流县东南地。南宋隆兴元年()改为隆州。
2、仙井监的“监”名解释:其地有盐井,相传为汉张道陵所开,因名仙井。北宋熙宁五年置“陵井监”,宣和四年改名“仙井监”治所在仁寿,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仁寿、井研两县地。宋洪迈《夷仙井的解释见“仙井监”》,监:监管、监护等。
3、《宋史》记载为“仙井人”,宋代仙井监涉及仁寿、井研等地,如说是仁寿人、井研人也都无错。如涉及最终管理之属地也无错。相关历史有待进一步考证。
(编辑:眉山唐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