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评钱钟书围城不过是玩花活,表面迷

八十年代喜欢文学的人估计没人不知道王朔。他那犀利的笔锋、巧妙的构思、俗到极点但又极度打动你的语言迅速让他走红大江南北。上个世纪,引发全民追剧热潮的《渴望》,就是由他参与制作的。据说,当时一到播出时间,大街上都没什么人影儿,全都躲在家,守着电视机追剧。当时,王朔的电影养活了不少导演,年,他有四部小说,一口气被改编成电影,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打破他的记录。要知道,当年的王朔可谓是京圈的中心,所有人都围着他转。就连大名鼎鼎的冯小刚,当年还是他的小跟班,靠他提携,这才有了今天。现在冯小刚见了王朔,都得毕恭毕敬地喊一声“朔爷”。知道王朔的人,也都知道他十分的真性情,王朔这一点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真性情他个人才华,恨的是他把人家不愿意说的全说了。在自己所在的作家圈里,王朔怼过的人,真的太多了,而钱钟书也是其中之一。言辞犀利批判钱钟书玩花活儿在一次访谈上,王朔谈到了钱钟书,就直接说:“学问的深奥我不大懂。但我读《围城》的阅读经验与读余秋雨的东西十分相似。都是先听说如何如何好,拿来一读,文字迷人,给人的直觉这人有学问。但当你再向深读,视野开阔了一点儿,就会觉得这人是在玩花活儿,表面迷人的功夫如此深,其实里面没什么。他只是在炫耀他的趣味和学问,他并不想严肃地说点什么。”确实是这样,我初读钱钟书是《谈艺录》,一翻开真如初涉水的人面对大海,以为自己肯定游不过去,游到一半也许会被淹死。但读完了,除了东拉西扯和用牛角尖扎人外,不会给你任何启迪。据说考证钱钟书先生的的研究生要会五种外语,我不知道,这是招收研究生还是借此炫耀卖弄语言天赋。不敢说王朔是多么伟大的作家或者多么厉害,但他脑子里确实是有东西的,曾经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无法通过广电部门的审核,王刚和刘震云轮番上阵都没法拯救,几次送审都被打了回来,冯小刚只好求救于王朔。王朔拿起剧本翻了翻,随之就扔在了桌子上:“这个好办,让女贼怀孕,然后进庙里烧香拜佛”。聪明的冯小刚听完这句话之后,瞬间如醍醐灌顶一般,再次送审,负责审核的人员一看,通了,这回算真通了。不仅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正面宣教意义,还让这对扒手良心发现的动机有了说服力,并且连宗教情怀都参杂进去了,一下整体的格调就被拔高了。编剧王刚自叹不如,当场发出感慨:“这丫老辣,你不服不行!”马未都先生对王朔也非常赞赏,他说王朔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依旧保存了作为一个作家基本尊严的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去跪舔那些所谓的美好。在王朔之前,新中国只有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语言以用词空洞、结构累赘、语气蛮横等为特点。在王朔活跃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文学、影视界爆发了多种汉语表达方式的争鸣。先不论水平高低,毫无疑问,王朔绝对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他半发现,半创造了一种以北京话/普通话为基础,从平民角度出发,带有底层色彩(“痞子”)的汉语表达方式。王朔的“痞子文学”从人物形象到情节对白,都极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京片子味儿不惹人厌,甚至有时会让人不自觉地发笑。《我是你爸爸》中马林生和马锐这对父子之间的相处,像极了许多家庭中父子之间真实的相处模式,很多人说王朔的作品有超前性,我倒是不觉得,我还是愿意称之为普适性,不仅仅在人和人之间普适,在时代和时代之间也普适,因为不同时代也存在着相同之处,比如父子关系的紧张。我们中的大部分需要王朔式文学来充实精神世界,健康阳光,易于接受,同时又和教科书有所不同。具有必要的启发性和叛逆性,但是不至于产生反抗心理,因为书里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不会反抗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乐于接受王朔的文字。即使到今天,这种表达方式仍被以冯小刚为代表的文学影视界传承着,而当时其他的文学、影视类尝试,现在几乎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马未都在《圆桌派》上这样评价王朔,“王朔的文学地位或者文学粉丝是非常多的,他作品的顶峰期,我觉得今天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做到,影响了一代人。”如果你想看一下王朔的作品,那我向你推荐他的作品合集,包括他最著名的《动物凶猛》、《我是你爸爸》、《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看上去很美》、《知道分手》、《致女儿书》,六册超厚硬壳如果你能从王朔的书里读出什么道理,那也许就是这些书的意义所在,如果能获得积极的能量,那更是它的职责所在,如果都没有,那就从中获得欢乐。点击下方链接购买:现货王朔文集全套6册新版精装看上去很美+致女儿书+知道分子+动物凶猛等文学京东¥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