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翻书党”自年起刊发阅读观察系列“地铁上的读书人”,捕捉地铁上的书与人。又到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他们邀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朱利伟写下了她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的第四年。
。他读《三国演义》最后几页,直到换乘时最后一个下车。
。包书皮的《白鹿原》。
图、文︱朱利伟
我偏爱长时段细致入微的观察,就如同每年春天我都会在同一株玉兰树前驻足,耐心观察花朵每天绽放的细微变化,经年的地铁阅读观察也使我两点一线的通勤时段更具丰富细腻的质感。转眼间,我在上下班路上用手机镜头记录北京地铁上的阅读瞬间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
过去一年里,“北京地铁书单”上的书从种增加到种。新书加入的同时,经典不断复现。《红楼梦》《白鹿原》《百年孤独》《围城》,好故事穿越时空,继续抚慰疫情笼罩下的心灵;《疯癫与文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的基因》,上班族经由阅读理解人类自身的思考从未中断;《重返生态农业》《施注苏诗》《我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艰辛旅程》《吉尔伯特·怀特传》,小众图书找到了珍视它们的读者。是的,地铁阅读群体依然保持着不错的阅读水准。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版,豆瓣评分9.5。
。《重返生态农业》,豆瓣条目的封面是电商网页上的,虽然只有一人想读,但看了内容简介,我也想读。
当然,在这份不断被拉长的“地铁书单”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变化,时代的洪流化作文字的暗涌流淌在地铁上:我看到信息的主动诉说,也看到阅读者不得其门的随机选择,我看到女性的力量,也看到理性人对当下与未来的探问和假设。
流量与阅读
生活在当下,人们很难不被流量影响,这也直接反映到地铁阅读上。有段时间,我接连遇到几位读《遥远的救世主》的乘客,这本书几年前我也曾拍到过,但今年更为集中。直到我的一位同事桌上也出现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是短视频平台把多年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翻出来炒,这本年出版的书因之重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甚至作者豆豆的另外一部作品《背叛》,也在差不多的时间里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手机镜头里。
如果说带有文学性的作品,乃至多个版本的“羊皮卷”被新媒体平台助推,尚可算是歪打正着,那么,类似“人性的优点全集”“每天学点心理学”“逻辑表达力”这类纸书作品在地铁上的阶段性流行,确实让人看到了泛众流量裹挟下,部分缺乏甄选能力的读者阅读的盲目性——这类书往往是短视频平台的流量载体,在豆瓣上的读者评分大多较低。纵然开卷有益,为不同读者群体提供恰当的优质内容,出版业和传媒业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然,真正好的内容搭配好的传播则是另外一种局面。今年春节过后,我才看完尹烨作特别嘉宾的那期“圆桌派”不久,被他关于基因的解读圈粉,随手去查了他的图书作品并标注了“想读”,没想到隔了一天就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读这本书。好的内容和好的传媒穿透力可见一斑。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旅行文学作家刘子超的作品上。年时,我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在读彼时最新出版的《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的旅程》,因为好奇,我也买了一本来读,从此发现了宝藏作者刘子超。年,我又在地铁上认出有人读他的新作。我把一位女士读《午夜降临前抵达》的照片po到“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豆瓣相册,同时也艾特了作者,他本人也转发了。事后反观,我才发现,那段时间他也上了一些视频节目,聊他的旅行与写作,也许这样的推广也有助于书被更多人看到。
。两天前遇到的女孩,同一个车门口,这次看到了,确实是《遥远的救世主》。
。早上下车前拍的,没来得及发。再次浏览相册才发现他读的是《背叛》。拍下这张照片后一周,我又遇到了另外一位读这本书的女士。
。《背叛》。当我上传这张照片后,一位网友留言说:“巧了,前几日上海地铁上也看到有人读这书。”
2029。她读华大基因集团CEO尹烨的作品《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
1201。我预想它应该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但通过正文里的蛛丝马迹找不到它。幸而看到了勒口左上角露出的小小的“刘子”字样,是刘子超!按照作者名找到了,是《午夜降临前抵达》。年我读了他的《失落的卫星》,年8月,他的又一本书出版了。
1202。同一时间,同一车厢,又遇到了前一天遇到的读《午夜降临前抵达》的大姐,这次看清了封面。
女性的自我教育
如果让我挑选一本年印象最深刻的“年度之书”,那一定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曾多次遇到过这本出版于年10月的“新书”,仅去年到今年就遇到过四次。新书流行的背后,除了出版营销的推动,更多是话题本身引发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