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活在围城里的伟大诗人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句话可以说是杜甫一生最真实也最形象的写照了。杜甫,这位后世与李白齐名的“诗圣”,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篇。不同于李白的放诞和浪漫,杜甫的诗“沉郁顿挫”,风格写实,写满了对衰败的、残酷的现实的痛惜之情,被称为“诗史”。这些,应该都了熟于心。杜甫草堂但却少有人知道,在这些诗句的背后,他和他都家人经历着怎样的人生。杜甫少年时,父母早丧,由姑母抚育长大。但毕竟其出身于仕宦之家,家境宽裕,少年时也曾经历过像李白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风流潇洒时光。据说杜甫七岁就能成诗了,熟读经史子集,颇具才华,一心想出人头地。第一次踏入长安的杜甫信心满满,可惜生不逢时,晚唐的朝廷不仅政治黑暗,对于读书人也不那么友好了。在权监李林甫的操纵下,屡试不第,困居长安。过着向富人乞食的穷困潦倒的生活。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冒险逃到了唐肃宗的驻地,做了左拾遗。这差不多也是杜甫一生中里权力中心最近的一段时间了。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他在“房琯事件”中上疏陈情,遭到贬斥。后弃官,再次游历。期间和家人在四川受到四川节度使严武的大力帮助,出任工部员外郎。并且在四川修建了著名的草堂,过了和妻儿过了相对几年安定的生活。但是,杜甫这次依然没有珍惜自己的机会,逐渐和严武产生了矛盾。并且在严武去世之后独自离开四川。杜甫的晚年穷困潦倒、愁病交加,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写出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春望》。纵观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少年优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也是杜甫一生最快活的时候。第二个,中年失意: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这时的杜甫虽然饱尝了生活的辛酸,却仍有傲气。第三个,老来潦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时期,杜甫进入了人生的暮年,所写作品更加悲观,更加孤独。而他的一生都在想的不外乎两件事:一是怀才不遇,一是忧国忧民。我要承认我被杜甫的诗感动到过,也激励到过。特别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可是,当看到“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时,我沉默了。杜甫的妻子杨氏,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本是知书达理的贵族千金,但毫不夸张地说,她嫁给杜甫以后几乎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婚后,她和杜甫先后生了八个孩子。除了最小的儿子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被活活饿死以外,其余七个孩子都是杨氏自己一手抚养的,最终长大成人的有五个,她真的已经尽力了。杜甫诗写得好,有才学。但是这些他引以为傲的才华并没有为他带来好的生活,杜甫这一杜甫画像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他的妻儿老小都要靠朋友,即所谓的“厚禄故人”来供养。一旦厚禄故人没了回音,就只能依靠妻子勉力维持了。这就算了,更过分的是,即使再穷,他还是嗜酒如命。以至“酒债寻常处处有,朝回日日典春衣。”虽然有人说,在那个男权至上的年代,杜甫做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但是,我特别想问一句:连一个女人都养不起,他还想有几个女人?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蹿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虽然杜甫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环境不无关系,但是作为一个仕宦之家的后人,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他当时的资源并不差。从他现存的诗歌来看,他和高适、严武、李璃、严二别驾,以及很多地方官员都有往来。可他还能把自己的生活过成这样,简直一手好牌打烂。他还有过几次入仕的机会,但都放弃了。而除了仕途,他也从来没有寻找过其他出路,仿佛他就只会喝酒和写诗。他自命清高没有错,自命不凡也没有错,甚至好高骛远也没有错。可因为自己的清高和自负而让家人和你一起遭罪,就是错了。有时我甚至怀疑,他忧国忧民的心是真的,但对妻子的思念却未必。只是因为在坎坷的漂泊的人生中,妻子十年如一日的温柔和陪伴,是他唯一能感到安慰的东西。余华在《活着》中说:少年去游荡,中年掘宝藏,老来当和尚。杜甫最后是一个人死在客船上的。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既没有成为一位称职的父亲和丈夫,也没有实现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经世济民的理想。不知道他最后会想什么?有没有走出自己人生的围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