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杨绛和钱钟书的恋情还有一段小插曲。杨绛从不承认自己和钱锺书是一见钟情,钱锺书也不认为他对杨绛是一见倾心。对爱情,他们也喜欢唯美,然两人都是智者,更愿意相信知音。有了时间的过渡,他们更确定是情投意合;以沟通为前提,他们才认准未来能相濡以沫。
杨绛祖籍江苏无锡,钱锺书老家也是江苏无锡。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著名的民国志士、一代法律大家,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的教授。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说法,这就叫门当户对。
他们常驻一方,各有名望,虽不曾来往,却早已互相慕名。杨绛的那封情书,更是早早就在钱家老太爷那里一信定乾坤。老太爷也是性情中人,他心中欢悦,也不待和钱锺书沟通,自写了一封信给杨绛,为儿子托付终身。
其实钱锺书早就见过了杨荫杭的,他爱杨绛,一心只想娶她,有些惴惴地,也颇费心思的“矫饰”着,到底获得了杨父“人是高明的”一句赞语,于是,当得知父亲也非常满意杨绛后,立刻和父亲上门来求亲。
爱情要见双方家长,两个人各怀忐忑,媳惧公婆,婿惮丈人。不过好在两家长辈各自心满意足,于是按照传统的礼节,秉承“父母之命”,完成“媒妁”之言,再下聘礼,摆宴席,热热闹闹,颇为传统但充满喜庆地完成了订婚仪式。
不管是爱情还是人生,两人都是正正堂堂,细品慢行才能稳终生。
其实,门当户对太容易,珠联璧合才难得。真正成全这段爱情的,不是门户的平衡,而是两个人心里的和谐。
钱锺书的文章神采飞扬,描写人物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简直直透心骨。清华大学的几位有名教授都十分看重这位学生。他的老师,国学大师吴宓更是夸赞他“才情学识兼具,新旧中西竟通”。他不但研究西方文化,而且喜欢写古体诗。
杨绛同样才思敏捷,文章锦绣,深得朱自清教授的青睐。她师从朱自清“散文习作课”,只是选修,但很快就发表了处女作《收脚印》。
没有钱锺书时,她有坚定的人生方向,有了钱锺书,他就是她生活的核心。她不会为爱情而卑微自己,也不会为凸显自己而慢待了爱情。
人间最美,不过春风来度;生活最艳,艳如洞房花烛。
钱钟书要去英国留学,但更希望心爱的人和他一块前行。
她那样憧憬的清华大学,她那样渴望的外语专业毕业证,全都不如爱人的一句“需要”更重要。清华,你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你送来了一个更加可爱的人。
父亲并没有对杨绛自毁学业表达不满,母亲反而希望女儿立刻成婚。钱杨两家商议后决定,立刻为他们完婚。
钱锺书后来创作的《围城》,里面有一句经典语录:结婚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然而那到底是俗世里的爱情,当荷尔蒙不再雀跃,当情感不再新鲜,久看熬成相厌。
他和她,是不存在的。恋爱的时候,他们也是世间儿女,风露都有情,结婚后,时光的拉长并没有将感情磨短,她用温婉修整了一切不如意,用淡约保护了爱情始终新鲜,他们不用卿卿我我,就情满朝朝暮暮。
他再也想不到,婚姻意味着上天将自己的残缺填满,她就是他生来少掉的那根肋骨。并非她依附于他,相反,倒是她,撑起了他的傲骨,那样狂放不羁的一个人,自此以后心里永远留下一个让他安心让他牵挂的人儿。
围城里如果唯美,谁还愿意突出重围?尼采说:“任何顶尖的艺术都是雌雄共体的。”这样说,他们的婚姻,就是最顶尖的艺术。
“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这,是著名的文学家胡河清的赞誉。
真是惊艳了天下男女!
文心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