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没有想到这个老掉牙的电视剧在这个年代了看着还是好看。快20年了,第一次看的时候自己还是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子,现在很难找到这么好看的电视剧了,回想起前两年同一时期的《十六岁的花季》都用了原班人马拍了个续集,所以很希望当年《渴望》的原班人马也隔20年后搞个续集出来。
假如《渴望》要拍续集的话,就拍成一个讲述四个有钱的大家族子女爱情戏,(四大家族就是王沪生刘慧芳家,王亚茹罗刚家宋大成家和刘国强家)主角就都改为他们的下一代,就是小芳和东东他们,刘慧芳和王沪生复合了,王沪生对刘慧芳好了,但在事业上依然是一个势利小人,对子女的爱情也是百般刁难。刘慧芳兄弟刘国强做了一个大企业家,也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当然这些人物都可以做配角了,主角就是他们的子女,要拍得像韩剧一样让他们为了爱情和家里翻脸啊什么的。比如说王亚茹希望小芳和田莉的儿子结婚,但小芳偏偏又爱上了一个家庭贫困的男子,就如此一般死去活来的!!!!!当然刘慧芳还是一个好人,暗地里支持小芳的选择,如果还不够折腾的话就把东东塑造成一个反派,就和《渴望》里的王沪生一个德行!!!!
刘慧芳,徐月娟还有王亚茹这些女的在续集里都是一些富家太太,就像韩剧《人鱼小姐》里的那些老太太一样。
回头来看《渴望》,无论从剧情还是人物刻画都有很重的人为痕迹,并且50集的长度让故事也很松散。还好《渴望》出现在单纯的时代,因为善良、谦和、忍让的刘慧芳和忠诚老实的大诚总是让人喜爱的,这些品质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标准好人的化身。作为一部电视剧《渴望》大获全胜,同时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幻想的物化产品,当之无愧站在金字塔顶。但作为里程碑,《渴望》是一座大山,在一览众山小的同时也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和沉重的负担。《渴望》的起点太高了,它让电视剧这个群体痛并快乐着。
渴望是中国第一部大型长篇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形成了“万人空巷、世人争说”的情形,一时被社会学家称为是:“中国·‘渴望’轰动效应”。该剧获得了第六届“飞天奖”、第九届“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同时塑造了以刘惠芳、宋大成为首的一组观众喜爱的人物,剧中插曲“悠悠岁月”、“好人一生平安”成为新时期的影视歌曲广为流传。
政府给了这部电视剧空前的荣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国务委员李铁映,在中南海专事接见了以导演为首的《渴望》剧组,并给了极高的评价。同年该剧目作为北京市年四大建设成就之一上报国务院。摄制组得到政府颁发的特别嘉奖证书。该剧制造了中国电视剧的创作高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发表文章,称《渴望》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里程碑”。由于该剧空前绝后的影响,奠定了继电影艺术之后——电视剧作为中国主流艺术的重要地位。
渴望和围城一俗一雅,代表了电视剧的两个方向,由于电视剧从其本体上来说属于大众艺术,因为渴望的方向无疑是主流.但是对艺术精品的追求是人类不断向上的动力,因此围城在艺术上的求深求雅更加令人赞叹.就本人来说,渴望的轰动已经成为过去,而围城却成为记忆中难以抹去的一部电视剧,它无疑是中国至今为止最出色的一部电视剧,无论是思想内涵,拍摄水平,和演员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