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哪一刻让你对婚姻死了心?
有人说:早就没感情了,婚姻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人说:他不懂我,出现问题就冷战,话越来越少。
有人说:对我毫无“性”趣,几乎都是我主动。
很多人会问:
没有家暴,没有出轨,我们的婚姻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无爱、无性、无话可说,真的是中年婚姻的常态吗?
01七种爱情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爱情三角理论”。
他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并根据这三个元素,把爱情分成了七种不同类型:
第一种,喜欢式爱情,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
第二种,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
第三种,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没有亲密和激情;
第四种,浪漫式爱情,只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第五种,伴侣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第六种,愚蠢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
第七种,完美式爱情,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
斯坦伯格认为,只有第七种,才是真正的爱情:激情、亲密和承诺,缺一不可。
这也是我们理想中,爱情和婚姻的样子。
然而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外一回事。
极少有人是在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时,才开始谈恋爱。
更多的爱情,是属于前六种。
即使是完美爱情,要维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爱情三大要素中,激情是爱情最直观的感受,也是产生亲密和承诺的起点。
两个人强烈地渴望在一起,产生高强度的美好体验。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心跳的感觉”。
激情也是爱情中的情欲成分,往往伴随着是对性的渴望。
但是有研究统计,激情的高峰时期,平均是半年。
由爱情进入婚姻生活,彼此变得越来越熟悉,生活琐事越来越多。
也就没有了心跳的感觉,没有了“性”趣。
所以,婚姻不能仅靠激情来维持。
《围城》中有一句话,揭示了婚姻本质:
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
更长久的婚姻关系,还是要靠承诺和亲密。
02婚姻误区:爱我就该懂我
什么是亲密?
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
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等等。
我们每天都在跟不同的人交流、分享。
但夫妻间的亲密不一样,它是最高程度的分享。
分享我最深处的想法,我最脆弱的地方,我的身体,我的一切。
亲密也是夫妻间最珍贵的部分。
一旦丢失,婚姻就只剩下了承诺:无爱、无话,也无性。
为什么我们会慢慢失去亲密?
在分享这件事上,人们常常有一种自动思维:爱我就该懂我。
换而言之:你不懂我,就是不爱我,那我也没必要多说什么了。
这其实是一种低层次的思维模式的残留。
就好像一个刚出生的,还没有语言能力的宝宝。
只要一哭,妈妈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是饿了,还是尿了。
这是人最早期全能自恋的部分。
如果在亲密关系中,还停留在婴儿期的全能自恋状态,就会理所当然地觉得“爱我就该懂我”。
可惜,没有人可以完全了解你。
所以你总是心生不满,把责任归因于对方,一张嘴就是抱怨指责。
比如一个家庭中,妻子每天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孩子,丈夫什么也不做。
其实责任并不完全在丈夫,也有妻子长久以来沉默和过度承担。
所以,尝试表达你的需求,分享你的感受:
工作量太大,我很辛苦,我需要你一起承担。
在亲密关系中,不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感受,都是值得分享的。
03我怎么了?
钱钟书先生说: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
即使你的婚姻已经成了鸡肋,也不要急着扔掉。
尝试着从关系的视角思考:
我怎么了?
除了失望和抱怨,我做过什么努力改变自己吗?
如果走出这段婚姻围城,一定过得比现在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