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石
年,波兰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创作了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
索拉里斯星整个就是一个高智能的生物体,全身都覆盖着“海洋”。TA不伤害人类,面对人类对TA的研究甚至各种故意的挑衅都置之不理,像是对人类这种低等生物的一种蔑视。人类对这个星球进行了上百年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各种科学猜想无一被证实。对人类来讲,索拉里斯星是不可知物,所见现象只能被描述而无法深究。
《飞向太空》电影海报|根据莱姆的小说《索拉里斯星》改编可能有一天TA实在看不下去了,心想:你们人类自己彼此都无法沟通,还想与我交流?于是TA开始对来访的科学家进行“精神解剖”,并释放科学家大脑中的“精神包囊”,即头脑中某些被封闭、抑制的记忆,也有那些想忘记的苦衷、不想被唤醒的潜意识。索拉里斯星对来访的科学家进行物质化投射,以复制品的方式复活他曾经愧对的已去世的亲人和朋友,让这些亲友重新与他生活在一起,激活他对自己的重新审视;或者他在这个过程中彻底迷失在意识迷宫里,分不清现实与梦境,疯掉或者自杀。
这时的索拉里斯星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人类的自大与龌龊。书里有这样一段科学家的独白:
我们奉行人道主义,有着崇高的理想。我们没有征服其他种族的打算,而是只想向他们传授我们的价值观,并吸取他们的文明传统作为回报。我们把自己看作“神圣接触的骑士”。但这只是一个谎言……我们其实渴望找到自己理想化的形象:它们必须是比我们地球更完美的地球,比我们的文明更完美的文明……但当对方向我们展示出事实真相时,也就是我们闭口不谈的部分,我们却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实际上,索拉里斯星身披的“海洋”并非完全静止不动,TA整天忙于进行着成千上万次的变形。比如,“伸展体”是索拉里斯星球的基本构造形态,表面是黏稠的胶质泡沫,形成带有巨大孔洞的网眼织物,越往里越结实,就像紧绷的富有弹性的肌肉,绵延数千米犹如一条刚刚吞下整座山脉的巨蟒,比地球上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还要大。还有一种形态叫“模仿体”,看上去像是一座城市,可仿造出八九英里范围内的任何东西,包括科学家带到索拉里斯星的任何物品。不管什么材质的,TA都可以将其复制,收缩、变窄、膨胀,流畅地呈现出各种极其复杂的形态。在索拉里斯星经常出现的构造物有几百种,比如“对称体”、“非对称体”、“脊椎体”、“快速体”……
这些构造物超出了人类认知,人类也只能用自己的文明进行类比。有意思的是,作者莱姆用了建筑风格的变迁来描述:
想象一座地球上巴比伦鼎盛时期的古老建筑,假设它是用一种有生命、有反应和演变能力的物质建造而成。它的建筑风格流畅地经过一系列不同的阶段,首先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形式,接着它的柱子开始变得细如秸秆,穹顶渐渐失去了重量。它高高升起,越来越尖,拱门变成了陡峭的抛物线,最终折叠在一起,向上飞升。哥特式建筑就这样出现了,并开始成熟、老化、渐渐化为其后期形式,先前陡峭严峻被生机勃勃的狂乱爆发所替代,于是巴洛克风格的修饰过度在我们眼前越演越烈。如果我们将这个过程继续下去,而且一直将这个不断版画的结构看作是一个生物的不同成长阶段,我们最终将会看到航天时代的建筑风格。莱姆在小说中并未表明索拉里斯星「变形」的目的和意义,有可能是索拉里斯星的感觉器官,或者是沉浸思考时大脑胶质的涌动,也可能是索拉里斯星的语言表达方式。年,一位在罗马尼亚出生的建筑师和音乐家伊恩尼斯·谢纳基斯创造了「宇宙城市」概念,目的是应用科学技术开发地球上那些不适于人类生活的空间,如寒冷的北极、干旱的沙漠甚至空气稀薄的大气层。这或许就是从《索拉里斯星》中受到启发,谢纳基斯的手绘图像极了莱姆书中对「变形体」的描述——可塑的有机体、表皮的孔洞与张力,用抛物曲面来稳定结构,地面生长出的触角千变万化,迎着高挂天边的太阳旋转、摆动。
谢纳基斯|「宇宙城市」谢纳基斯设计的世博会飞利浦展馆六十年过去了,地球上越来越多的建筑像索拉里斯星的变形体。书中对变形体之一的「对称体」有这么一段描写:
在它的正中心,通过某种大尺度多重结晶过程,会产生一条轴向支撑枢纽,有时候被称作脊柱。在这根陡峭的中央支柱刚开始形成的萌芽阶段,支撑着它的是一束束垂直的柱状胶质结构……就好像灵活的触手一般,一群群地伸向由整体动力相互作用所严格确定的结构要点……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平面、突出物和天花板,每一端内部所有蜿蜒曲折、错综复杂的走廊、通道和斜坡,在另一端都有着一模一样、丝毫不差的复制品。从中我分明看到了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纽约世贸中心交通枢纽,设计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夸张生物形式的热爱。卡拉特拉瓦就像照着莱姆的文字画出了建筑设计图。我突然意识到,对这类建筑的审美,可视作人类对更高智能、更高级文明的孜孜以求。
卡拉特拉瓦|纽约世贸中心交通枢纽摄影|邱小石卡拉特拉瓦|瓦伦西亚艺术科学城摄影|邱小石莱姆构想的一个能够反射人类内心的星球,是《索拉里斯星》故事的硬核。我从中偶然获得的关于建筑的启示,是阅读《索拉里斯星》可能的所得之一,这书本身就是一个「变形体」。
BOOK
重
磅
新
书
重读现代经典小说,穿越民国三十年,在小说里读懂中国杨早孟岳著
年12月
后浪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小说现代中国』
作者精选了—年三十年间能够代表时代、反映社会面貌的40篇现代小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除了政治风云、战乱变迁,小说里有普通人在“大历史”之中的心态、想法、行动,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生活细节。虚构的小说有着非虚构的背景底色,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与情绪,好的方法便是阅读当年广为流传的小说,与百年前的中国人沟通、共鸣。目录
(向下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