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钱钟书这个名字,让我们感到很模糊,因为有一个很出名的科学家叫钱学森,我总是把他们俩混淆,起初我还以为他们是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哈哈!言归正传,《围城》这本书已经是我第三次拜读了,说起这三次的体会,真是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与一次的体会不一样,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认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境不同,同一样事物的态度和感受就不一样吧!
在我第二次拜读这本书的时候,曾看到过一篇报道说,方鸿渐便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读者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元是否也同样存在。但是无论众说纷纭也好,自己的认知也罢,方鸿渐这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是毋庸置疑。然后同样正是由于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并且还有着那种带着无所谓的立场为人处事,但是又有那么一点良知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平生的第一圈围城。但是他却也有着像所有的读书人一样的理想,盼望着自己能做一个大人物,这也许就决定了他的生平一般。
说起方鸿渐的第二圈,便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由于方鸿渐本身是一个知识分子,由于自己学问不精,所以为了更高的学位,他就购买了很多的假文凭,同时他也在接受着内心的煎熬。由于自己的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贩子,要看契据。以他本身的口吻,便是说了假话,但是还要讲良知。所以说谎就说谎嘛,但是要是拿良知来说,那假话也变得很不正经了。既然要说良知,就不要买学位了,要不讲良知,那就索性说的越大越好。最终害得本身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里外不是人,内心倒是很不是滋味。
方鸿渐平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那就是他在处置情感方面的不严谨的态度。大概从他进入科考这一领域,圈围城建马场,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也同样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做大人物这样的事情,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好,然则他确照样做的有模有样,为了更高的虚位和荣誉,不断的买文凭,然则社会上又有谁真正的混的好呢?
其实在社会当中,如果你真的有某一方面的能力,并且技艺超群,你就可以享受别人对你的尊敬和对你的仰慕,并且本身带来的自豪感。然则,如果不是靠着自己的真凭实学,一路靠着关系,靠着假的文凭一路走上来,那么就会一个谎接着另一个谎的去说,那么自己就会陷入自己所围建的一圈又一圈的围城,最终将自己困死在里面。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无不相同,前端时间有一个艺人拿着自己购买的假的博士学位,一直为自己做门面,做标签,但是最后事情败漏,他的一生也就因此而毁灭,也因此以一种哗众取宠的小丑一般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在这其中,如今的商场上面的竞争,也是用尽了手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在你认为天衣无缝的时候,说不定正好踏入别人精心设计的陷阱里面。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是如此,它写出了现实社会中的大多数的人,大多数的现象,但是又有谁能最终逃得过自己围建的那个一圈又一圈的“围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