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生性凉薄”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或许是冷漠,或许是疏离,或许是拒人千里,又或许是不近人情……
但经历的多了,就会发现,与人交往时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是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
作家马德就说:
“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嘈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
有些底线是必须要坚守的。在原则那里,你失守的越多,人生就沦陷得越多。”
跟谁走得太近了,都会是一种伤害。
相反,为人有一点边界感,处世有一些规则感,彼此之间才会更加融洽。
而这样的人,看似冷淡,实则最值得深交。
“生性凉薄”的人,对自己最负责
著名演员陈道明,虽身处五光十色的“娱乐圈”,却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用严歌苓得话来说就是:
“陈道明有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气质,身上有一种可以让你产生距离的贵族气。”
有一年,他因为拍摄《围城》,便去钱钟书先生家请教。
一进门,看到钱老的家里堆的全是书籍,没有电视和收音机,唯一能出声音的就是一个煎药的锅。
那一幕,深深震撼了陈道明,让他觉得什么功名利禄,什么钱财地位,在文化和学问面前,狗屁都不是!
也是从那之后,陈道明戒掉了从前流连在酒桌上的应酬,安静的回归在书香和艺术中。
于喧嚣中保持安静,于浮华中选择淡漠。记得蒋勋先生曾说:
“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凉薄”之人,因为知道爱自己,对自己负责,所以,他们才会把更多的世间放在自己身上,用旁观者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淡薄又清醒。
这样的人,初识会感觉难以靠近,但久处便会觉得可靠。
因为他们不虚伪、不做作、懂深浅、知轻重,最重要的是,能为自己负责的人,也会对他人负责。
正如《菜根谭》里说:
“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与之相处,才知道什么叫做不逾矩,但靠谱。
这种感觉,让人安心又踏实。
“生性凉薄”的人,对别人有分寸
“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毫无原则的仁慈,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
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应该是既有界限感,又有分寸感。
否则,太过热情,失了分寸,不光会毁掉一段融洽的关系,也往往会给人带来压力。还记得早之前,陈道明因骂人而上热搜的那件事吗?
年春节,《芳华》剧组聚会,兴起之时,导演提出让演员苗苗为大家跳一段舞蹈,助助兴。
就在所有人鼓掌起哄时,只有陈道明看出了苗苗的尴尬与无措。
他站起来说:“人家作为演员来这里吃饭,跳舞不合适,再者,她还穿着高跟鞋。”
结果,没有人在意,反而继续抬杠:“比划比划不就完了吗!”
情急之下,陈道明站起来爆了句粗口:“你他妈没看过跳舞啊!”
有句话说得好: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真正有修养的人,对待他人始终能保持一份体面,不麻烦,不打扰,更不纠缠。
他们能看清每个人的底线与边界,所以知进退,懂得给彼此的关系留白,保持一个舒适的社交距离。
这种人,活得清醒,活得透彻,比谁都冷淡,也比谁都明白。
与之相处,不仅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乍见之欢,更是历经沧桑、百转千回后的久处不厌。
所谓“隔天涯之遥而不生疏,居咫尺之地而不狎昵”。
真正亲密的关系,都自带一份“疏离”。
“生性凉薄”的人,最值得深交
叔本华有句名言: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人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生活中,一个人越有智慧,层次越高,他就越是平和的,甚至带着一点冷淡的味道。
但也正是这一份“凉薄”,才成全了所有的“温暖”。
就像主持人蔡康永,常常用冷淡回应远处的社交关系,然后把温暖留给自己真正重视的人。
他从不参加别人的婚礼,不送节日祝福,在私下遇到不想相处的人,就赶紧找空隙溜走。
但是,在一些关键时刻,他却是朋友强有力的后盾。
小S就曾说:
“在我最危难的时候,都是康永哥帮我解决了问题,我真的非常非常感激他。”
“凉薄”之人,往往更懂人心,也更有深情。
他们不会轻易和谁走得太近,也从不会对谁过分热情,但对于人和人之间交往的限度,总有他们自己的衡量。
不逾矩,亦不将就。
如此相处,更豁达,也更舒服。
有人说:
“不必人人深交亲密,而是初识如沐春风,彬彬有礼,久处分寸恰当,舒服自在。
不必事事用情过深,而是可以淡然处世,也可以随时快速抽身离开,不让自己身陷囹圄。”
人生在世,做个“凉薄”的人,就挺好。
学会有限度的付出,让内心保持平衡;
学会有尺度的妥协,让关系处得舒服;
学会守边界去待人,让彼此更加长久。
如此,不负自己,不负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