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书喜欢把书中人物的好坏分个清清楚楚,分好之后,坏人和坏人做的事自然成了一定要批判和远远避开的,好人则成了心中的偶像,人生中模仿的范式。
如今再拿起书,便觉得好人也有坏人的样,坏人也有好人的样。再悄悄地对比一下自己,发现自己也不过是好坏参杂。不过目前来说,还是相信自己好占得多。
再拿起《围城》读时,不禁再次为钱钟书先生的各种巧妙比喻而感到佩服,这是多年前阅读时就有的感受。产生变化的是对于书中人物的感受。
其中最多的便是赵辛楣,早先阅读的时候,认为他也不过是书中的一个“丑角”罢了,但如今拿起来,却发现他可能是生活中的“主角”。而这种位置是他自己得来的。
看看这个人物的好坏,对于想要理清生活的人、想要过有滋有味的生活的人算是一件好事。
杨绛先生曾说过:“赵辛楣是由我们喜欢的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变大的”。可见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态度。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01钟情而不乱情
赵辛楣在书中第一次出现,便是在喜欢的人苏文纨的家中,文中写道:“进来一个进三十岁,身材高大、神气轩昂的人”。
他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欢,坦诚而热烈。儿时他和苏文纨玩游戏,便让着苏小姐。玩游戏,他总是选择扮演那个谁都不愿意扮演的坏人,被苏小姐欺负,成年后再相遇,他便想要求婚,因为他爱着苏小姐。
爱情都是自私的,当他误以为方鸿渐喜欢苏小姐的时候,当他误把方当作情敌的时候,自然难免用言语相激,企图用自己的傲慢与威风压倒和吓退方鸿渐。
这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人难免走向背后陷害人的境地。赵却没有如此。他选择的是正面,最厉害的一次也是灌醉方鸿渐,想着他出丑。
除此之外,他在背后的动作也并非什么害人之术,他听闻方鸿渐想在国立大学找件事情做,便写信给高校长让他聘请方鸿渐,本意是想让方鸿渐远离苏小姐。究其本质,这并非什么害人的方法。
说回来他的钟情,苏小姐嫁给曹之后,他的感情也没有立马消失。在去三闾大学的旅途当中,他还偶尔想起苏,可见他的感情是真的,并不是即起即散,这和方鸿渐形成鲜明的对照。
他后来看见汪太太,和她散步聊天,也不过是因为汪太太和苏文纨有相似之处,而他也没有做什么非君子所为之事。
而后他明白和苏小姐已经是再无可能,但他也没有乱情,对于范小姐之流,他选择避而远之。
他和父亲朋友家的女孩子相识,并与其结婚,虽然已经没有对苏文纨那样炽烈的感情,但也并非得过且过,而是有着喜欢,而且是非常喜欢,从他对方鸿渐的描述和他对待女孩子的照片中就可以看见。
以上,可见他是个钟情而不乱情的人。
方鸿渐和赵辛楣第一次见面02善于理解他人
人这一生必然会遇上和自己不同的人,价值观不同或者素养不同。大多数人对和自己不同的人的态度难免是“鄙夷”的,瞧不起的,无法理解的。
而赵却不是如此。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和他们同行的李梅亭和顾尔谦,就是和赵不同的人。
这不刚启程,就出现了矛盾。赵方二人选择坐大茶间,而李和顾二人则选择坐房舱。
赵不仅看出了他们是在用买不到票来作为借口掩饰自己不想掏更多的钱来买大茶间的票,还选择了从有家室来理解他们。
而更值得人敬佩的是,他选择了往后的旅程当中按照李顾二人的消费标准来消费,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大手大脚,可见他善于理解他人而且会为他人着想。
而这种理解能力又让他有了更强的识人能力,他对方鸿渐的评价“并不讨厌,也大无用处”,其实算得上是对方鸿渐这个人最精确的评价。
他也看得出孙小姐在千方百计地接近方鸿渐。
对于从情敌变成朋友的方鸿渐,他也尽力地去尝试着理解,不仅无条件地帮助他,而且还懂得顾及他的体面。再次和唐晓芙相遇的时候,也并不提及方鸿渐。
可见,他是个善于理解他人的人。
几人在去三闾大学的旅途中03有原则地随机应变
在《围城》里,钱钟书先生曾借人物之口说过这样的话:“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
时隔三年,再读起《围城》中几人的旅途,不是主角的赵辛楣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实,在这段旅途中的主角何尝不是赵辛楣呢?而这主角的位置是靠他的智慧获得的。
他在旅途中随机应变,而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来在于他的共情,即善于理解他人的能力。
有次他们凭着李梅亭的名片去车站买票,站长因为李梅亭穿的不堪,所以误把赵辛楣当作李梅亭,李梅亭生气发怒。顾尔谦拍马屁没有拍到点子上,把李梅亭没有好的西装这件事给说了出来,赵便立马圆话:“说名片才是买上票的关键,衣服并不要紧”,还让大家举杯给李敬酒。有虚荣心而且爱斤斤计较的李也消了气。
看着方鸿渐和李争执不下,他也会给方鸿渐示意,并出来调和。
有次,李怀疑他们几人要撇下他先走,直接发怒,不顾任何人的颜面,还是赵赶紧出来,用明确的语言表示自己并没有这样想,还用笑缓和这件事的严肃性和气氛的凝重。
不过他的这种随机应变并不是毫无原则的,要是毫无原则会落入拍马屁、油腻、委曲求全的圈套。有次坐车,一个人只允许男性坐在他的袋子上,而不允许女性坐。这时候赵却不答应,与那个人据理力争。
当听到李梅亭等人弄出来的荒唐而又扭曲的“导师制”时,他也提出反对。
虽然自己知晓了孙小姐的心计,但方孙二人结婚后,也就不再言语。
可见,他是个有原则地随机应变的人。
钱钟书先生与妻子杨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