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追求和绝望的反差,理想和现实

最近看完了一部很早就听说过的小说——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对于书中的情节和人物的命运颇有感触,所以今天我们不聊电影,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上世纪20——40年代,仍在上大学的男主角方鸿渐在未婚妻死后,受到岳父资助,出国留学。但他在国外不利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伪造了一个博士证书回国。在回国的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

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岳父开办的银行任职,与此同时,方鸿渐整日周旋于苏文执和苏的表妹唐晓芙二人之间,期间也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方与岳父家也逐渐不和。

时间来到了抗战,方鸿渐一家逃到了上海租界,并在三闾大学任教。但在任教期间没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后来与孙柔嘉订婚,回到了上海。但不幸的遭遇一直伴随着方鸿渐,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书中方鸿渐的情感经历让人唏嘘,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但岂止是感情呢?很多事情亦如此:婚姻,职业,人生理想。拼命想要抓住的东西用力去追,得到之后却又觉得索然无味,反而失去了当初追求的吸引力,冷在一边,像碳酸饮料的味道一样跑气般淡掉。

这或许就是看小说的另一个好处吧,虽然没有经历过,但通过别人的经历总能看出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天下事,其内核由此可见,大同小异,事不尽同,理不曾变。

方鸿渐和鲍小姐的故事也许只是荷尔蒙作祟,也许只是方的一厢情愿。我把他们的相识称之为“一个月的轮船遇”。突如其来,却又戛然而止。这仿佛是命运的捉弄,给以为终于可以追求自由爱情的方鸿渐来了一个“下马威”。

苏文纨温婉大方,学识渊博,也终究逃不过情场高手方鸿渐。方鸿渐跟她接近只是为了填补鲍小姐离开的空虚罢了,几乎同时出现的苏的表妹唐晓芙,能看出方鸿渐付出了真心。

感情上虽心慕唐晓芙,但面对苏文纨后来一步一步设计的倒追,又始终不敢拒绝,真正的爱情被自己的谎言和现实打败。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自作孽,不可活”吧,如果方鸿渐对待苏文纨的态度能够坚决一点,不拖拖踏踏,为了爱情不怕得罪别人的话,或许能挽留住自己的爱情吧。

方鸿渐是个多情之子,不得不说他有自己的魅力。孙柔嘉为了与他在一起,耍遍了心计,最后虽然结了婚,但也不过是自掘坟墓。矛盾的激化是不可避,两个人的爱情,背后是两个家庭,如果没有孙柔嘉的姑母,故事也许不会走到这最差的一步。

小说的最后出现了一个坏掉的祖传老钟,仿佛暗喻了方鸿渐总是“晚点”的人生,这是方鸿渐的爸爸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儿媳的宝贝钟,每小时“只慢7分钟”的“很准”的钟,这会儿已经慢了5个钟头的钟: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这句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

钱钟书把婚姻比作一座城,一座没有门的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现代人把《围城》的内涵总结成这样一句话,这也成为了这本书的最大卖点,印在了书的封皮上。

但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样的总结或许又太过片面,婚姻、职业、梦想、命运,甚至还有更高层次的对知识分子的讽刺,不论从哪个层面看,都是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的好作品。

围城之外的追求和围城之中的绝望,这种体验你熟悉吗?或者,可以说我们都是方鸿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