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从《巴顿将军》《壮志凌云》到“美国队长”,在美式文化产品中,美军被频繁塑造成“英雄”,而美军的对手几乎必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比如《星球大战》系列中,邪恶的维德勋爵一方服装是普鲁士风格;电子游戏《红色警报》中,苏联一方的各种设定也十分残忍……从好莱坞电影到硅谷的电子游戏,美国借助强大的娱乐工业向全世界人民灌输美军的英雄形象。
被改写的过去:好莱坞电影扭曲历史
军事题材是美国电影的重要制片对象。在不断地试错中,好莱坞逐渐找到了此类军事历史题材中“美式英雄+乱世男女”的“流量密码”。只要观众对这两大元素产生共鸣和共情,那么剩下的时代背景、是非曲直便可以随意编排甚至公然夹带私货,比较经典的例子当属年约翰·韦恩自导自演的《边城英烈传》。
《边城英烈传》的历史背景是美墨战争前夕的一场边境冲突——阿拉莫攻防战。历史上,美国趁着墨西哥政局动荡而怂恿得克萨斯地区的美国移民发动武装暴动。年3月2日,在美国的一手策划下,得克萨斯宣布独立,建立了傀儡国家“孤星共和国”。来自美国田纳西州的山姆·休斯敦将军,当选为孤星共和国首任总统。
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墨西哥出动六千人的军队北上平叛。年3月6日,墨西哥军队包围美国移民据守的小城阿拉莫。本应挺身而出的休斯敦却打着北上接应美国援军的旗号溜之大吉,只剩下26岁的塔拉维斯少尉与冒险家鲍文和克拉克,带领不到两百人的民兵武装守城。
经过13天交战,墨西哥军队成功占领阿拉莫。墨西哥维护主权的行动,经过电影的“妙笔生花”,变成了衬托美军自由意志下勇气和牺牲精神的反派行径。这场小规模的战斗被多次拍成电影,除了《边城英烈传》,还有年丹尼斯·奎德主演的《围城13天:阿拉莫战役》。
这些电影中,美军方面的塔拉维斯少尉等可谓足智多谋,与之相比,来犯的墨西哥军队则是形象丑陋、举止猥琐。如果仅仅通过银幕形象去了解这段历史,很容易得出墨西哥军阀十恶不赦、美国人是受害者的结论。可真实历史明明是美国吞并了墨西哥的大片领土!得克萨斯州缘何从墨西哥独立?到底是谁侵略了谁?这些实打实的历史问题很少有人去关心。这种好莱坞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随着娱乐工业的行销,让全世界的观众在电影院里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认定了主人公(美国)一方是正义的英雄,他们的敌人无比的残忍和邪恶。
主角与配角:好莱坞独特的二战史观
美国电影选材广泛,几乎涵盖了“上下两百多年”中全部美国历史,其中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短短几年,更是极受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