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经典百书”征文活动二等奖获奖者李今晴同学的作品,希望能与诸君共享她在阅读《围城》中的一些感悟。
围城
01
婚姻围城——闭口之“胜利”
在合上书的那一刹那,并没有觉得这个故事戛然而止,而是觉得停在这里,真的差不多了。在读到离所谓的“结局”不远处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对“方式夫妇”的争吵感到厌倦,觉得这样下去,我所想象的“结局”也不会是“圆满”的。但作者将句号划在了他们两个人的争吵余波,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空间,其实也是给“围城”式婚姻作了最好的诠释。但我又不自觉地在想象,故事继续发展下去,会是怎样的呢?他们会和好吗?
写到这里,脑海里闪现出“和好如初”这个词,但转而就被自己否定了,这个词生来就不适用于世上任何的关系,恶言相向之后,怎样弥补,都会有一条或深或浅的裂痕,伤口也许已经愈合,但留在心里的痛感,却会残留一辈子。这大概也是方鸿渐和孙柔嘉一直旧事重提,争吵不断的原因吧,暂时的和好就好比停战,给双方喘息的时间,但等到下次的争吵,理亏了,着急了,眼红了,嘴上的利器不够了,就再把积累在心里已久的陈年往事使劲地使出来,就算明明知道这是对方最不想听到的,最让对方难堪的,却仍要亲自体验看到对方痛苦了,败下阵来的那一面所带来的“满足感”。
就像钱老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在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才算胜利。可是,我想知道,后闭口的那个,你吵赢了他/她,真的会有一般胜利所带来的喜悦吗?看到爱的人脆弱、不堪一击的一面,你是真的开心吗?这样的道理,用于世上所有关系其实也是通用的,吵架的双方都是爱着双方的人,因为太爱,因为太熟悉,所以想要得到对方的理解,甚至不惜用伤害对方的方式来获得理解。这种渴望自己是深知的,但于对方而言,道理相同,气在心头的人却没有了同理之心,无疑是所有关系中最令人痛心的悲哀。
02
婚姻围城——万千缩影
由而想到围城式婚姻的根由,如果说所有的婚姻都是围城的缩影,那么婚姻下由于生活的琐碎而出现的争吵不休是否源于围城本身呢?鸿渐和柔嘉两人并不是因为爱情而选择了婚姻,而是时机和妥协选择了他们。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如果爱情并不存在,进入婚姻,与其说是一种自主的选择,倒不如说是一种现实的逼迫。艺术来源于生活,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欲斩不断的牵连,就像是捆绑着的无生气的灵魂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中哀怨,芸芸众生中,多少对方式夫妇浮沉在生活的浪潮里,用“凑合着过吧”的信念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舔伤,熬过了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牵着伴着,一辈子,白驹过隙。
03
婚姻围城——围在于“寻觅”
初闻围城二字,浮上心头的只有满满的压抑。细读,发现所想象的并非如此。围城之“围”,并不是森严的禁闭,而是城门的闭合与人的进出主宰了围城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人生中不同的人生情境。可进可出的选择对每一个奔波的个体都充满了诱惑,每一次满怀希望地闯进和每一次理想破灭的逃离,都是人类思想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话,从幻想美好到现实破灭的刻骨铭心,在此种产生的疲惫与无力感终究动摇了风尘仆仆的心灵,下一座城,再下一座城……终有一天,还是逃不过留城的宿命。
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初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咔哒一声,是悲观的。世俗之人大都若此,或多或少地,我们都是按照《围城》中的生活轨迹在“苟且偷生”。这样的总结不自觉地会让人有种茫然的感觉。
就像是城外人和城内人顿然觉悟了,两边的人都停下了脚步:城内人会想:当初的我为什么会一股蛮劲冲进城里,现在又不顾一切地想逃离?这时便会寻找起自己的“初心”。城外人会想:既然有那么多的城内人想逃离,也许证明城内不如自己想象得那么好,为什么我一定要冲进去被折磨一番再出来呢?既然最终的结果是狼狈地逃离,何不以前人为鉴,免于未来的痛苦呢?但他们如果真的按照这样的想法去做了,城内人就永远是城内人,城外人则永远是城外人了,此时的围城便不是围城,而是困守城内人的“监狱”了。
但事实上呢?现实中的我们还是按照钱老总结出来的定律,像是地球终日纠缠着太阳一样,继续着我们这反复的生活。但有一点终究是不同的,我们由A城的城外人冲进了A城后成为了城内人,又不顾一切地冲出A城,转而看见B城,有由B城的城外人冲进了B城成为了城内人,最后又难免冲出了B城。看见了吗,我们的身份一直在换,但路线却总是一样的。
我想了想,为什么我们会来回往复,乐此不疲?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人是有猎奇心理的。我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去迎接“新事物”,而不顾一切地抛弃过时的“旧事物”。生而为人,我们是冲动的。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以外,漫天星光的璀璨,还是朝阳下的万物重生,我们怎能掩藏眼中闪烁的光芒,将所有的心动和激动不已的颤抖压抑于灵魂深处,并美其名曰不谙世事呢?
冲进围城的人啊,愿我们在时间划过生命齿轮的每一刻,心灵在神秘的远方跨越时空翩翩起舞,时间的长河中始终有我们的身影,河面上,我们的倒影淡淡地凝结在水面,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而我们,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04
围城——宿命回归
钱老的一席提醒其实并无意传达悲观的生活态度,并没有让城外人停下冲进城里的脚步,浇灭满腔的热情,而是为我们打了一支预防针,让期望值降低一些,等成为城内人后,能够多一点留在城内的坚定罢了;也无意让城内人停下挣脱城里的怀抱,知道你要走,他也无意要留。只是提醒你城外风景不过如此,正如你拼命闯进来时一样,一直都没有改变。
但我想,会不会有一个折中的办法。当我冲进城内,大失所望,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但如果有一天,还是一样的场景,我还是冲进城内,失望的适应中却又有了值得眷恋的东西,而此刻的我也有些疲惫。那我是不是可以在这城内搭上一个小屋,屋前有一棵大树,大树下有一张乘凉椅,在树下摇着我的扇子,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冲进来,又冲出去。追忆起那些在城内城外的困惑迷茫的时光,突然感觉,也许这座城,就是我长相厮守的归宿?这时候,我就不走了,因为我也累了,毕竟这城里,还需要有些常驻居民呀。
也许我们终究只是浪子,从满怀雄心壮志地踏出自己的舒适区的那一刻,我们的身上就注定肩负寻找归宿的使命---一座属于自己的围城。人生是由无数场的苦苦寻觅组成的,停下脚步谈何容易。毕竟大多数人都是贪婪的,就像柏拉图询问什么是爱情和婚姻时,苏格拉底给出的回答:如果每个人都只在寻找爱情,无果;换之为婚姻,你会发现,让你停下脚步的不算太好,但也不会太差。因为,你说服了苦苦折磨你的两者——理想和现实,妥协了呀。
终归有一天,我们都会各自推开等待已久的城门,可能它已经尘封已久,轻轻一推,门就妥协了。但各自的情形是肯定的:进城的脚步缓慢了起来,再没有之前的冲劲,甚至没有了挑剔的目光,好像周围的环境与你是多么地契合,虽是第一次到访,心里的熟悉感却有种莫明的暖。望了望四周,地上布满了到访者的脚印,但城内却空无一人。这时你的心里莫名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这里,是不是该打扫一下了?
有人始终念念不忘围城以外的世界,夜深忽梦少年事,夜深人静,暗自神伤;有人安逸于城内的生活,在每个日出的清晨感受城内的鸟语花香,在每个日落的黄昏抬头迎送夕阳在屋檐处隐退,只留下一片余晖的灿烂。无尽的牵念也好,安心的栖居也罢,那段追城的时光,依然潜藏在我们回忆的最深处,多年后的我们白发苍苍,常挂在嘴边的,也许就是我们年少时的梦,时间的冲刷足以让你模糊了那人年少时的莞尔一笑,灯火阑珊,回忆里却依然是最美的样子。
一个人依恋了一座城,也许这就是他梦寐以求和现实的结合,他能够接受,是妥协,也是宿命的回归。
文章
李今晴
图文编辑
吴艾婷
责任编辑
王思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