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这本小说在几十年前是不被我们文学界主流认可的一本小说,如同张爱玲的小说命运相似,一直到被一些港台文人所提及之后,才被重新审视并发现,只因在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我们文学的价值取向还并没有回归到文学本身,当我们以文学的角度来对待这本小说的时候,加上又因电视剧的推出,让这本书着实火了起来,一直到今天,这本书都还被一些文人供奉为不可高攀的经典,文人夏志清甚至对此书高度评价,竟然说是现代小说最伟大的一部,连“之一”都去掉了,可见他对这本小说的认可程度。
我们最早理解围城的寓意,更多的是婚姻、人生等等的围城寓意,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但似乎又有很多种角度的解读理解,也许这仅仅是其中一种,钱钟书确实在这本书里倾注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内涵,就连人名都很有讲究,有些人竟然研究人名就可以写一长篇大论,可见有一点“红学”的味道,如苏文纨有人联系到红楼梦的李纨,方鸿渐的名字出自易经等等,并与他们之间的性格和人生关联,也似乎有那么一点道理在里面。
在此我就稍作提及,就不做深入讨论,但我对这个围城的寓意却有着非常高的兴趣,之前其实我还写过这个围城,有一定围的含义,这个围是一个动词“围”围剿的意思,当时仅仅是根据孙柔嘉对方鸿渐使以心计,通过孙柔嘉的行为和最后的那封父亲的来信,我们可以看出孙柔嘉在与方鸿渐的感情发展上,运用了“围”的计策,而且这场围剿在赵辛楣对方鸿渐在轮船上的警告就已经开始。
这本小说的魅力之处,不得不说钱钟书以我们传统文化深透人心,为出发点的故事情节构思,似乎应了我们传统文化的这种内向性,寓意中似乎有一种起点即终点,终点即起点的感觉,在故事的开始,在他们的交谈中谈这个关于围城的意思,如同是一种悖论的往复,一种悖论的选择困境,这其实就如方鸿渐按苏文纨、唐晓芙到孙柔嘉依次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悖论往复的循环,每一次的选择,都会发现其实有更好的选择,也就是每次的选择都会后悔,最后又回到苏文纨身上,觉得苏文纨或许比孙柔嘉好,从爱情的选择到事业的选择,从上海到内地又回到上海。
这其实不仅仅是一个进去与出来的选择,而更像是一种悖论的哲学命题,在这个命题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选择悖论,因此围城这本书就在这种起点即终点的往复悖论中,可以无限的被谈及,有很大的延伸性,可以涵盖很多我们固有的生活哲学内涵。
文:饼子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