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连天都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txbyjgh.com/axhd/m/2033.html
第一次看到兵书《三十六计》,翻开到第一计,入眼的是“瞒天过海”四个大字。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好大的口气,真的有那么厉害的计谋,连天都可以瞒吗?这简直就不是凡人能做到的事。但也不禁被勾住了好奇心,慢慢看下去。我们先了解一下《三十六计》是怎么一回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这就是《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中,我们听到过的,比较熟悉的计谋有借刀杀人、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走为上计等。那么,瞒天过海这个计谋又是怎么样的呢?原来,这里的天,不是指我们头顶上会刮风下雨的天,而是天子,也就是皇帝。相传唐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御驾亲征高丽国。唐太宗来到海边,看见大海茫茫,汪洋一片,漫无涯际,禁不住对怎么样才能渡过大海发起愁来。前部总管张士贵,与众将商议对策。众将们都一筹莫展,毫无计策,只有部将薛仁贵,想出了一个主意。张世贵听完薛仁贵的计策,十分高兴。几天后,张士贵领着薛仁贵一道拜见唐太宗,说道,有一位老人精通干海之术,能把海水变干,可以帮助我军东征成功。唐太宗听说有如此神奇的老人,龙颜大悦,于是前去会见。君臣三人,穿过一条用帷幕遮蔽的通道,来到一个处所,只见这里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迎候。唐太宗召见了老人,并且大张筵席,召集群臣与老人一道饮宴作乐。过了几天,臣子揭开帷幕让太宗看,只见外面大海茫茫,水天一色。原来大军已经渡过大海,就要到达东岸了。这就是传说薛仁贵用的瞒天过海计,所以,这里所说的天,本义指的是天子,所谓瞒天过海,是指哄瞒着天子,在不担惊受怕的情况下,平安的渡过大海。以后人们把瞒天过海作为用兵打仗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这个“天”的含义就非常的广泛了,而且在大多情况下,它不是指应该忠心维护的天子,而是指应该予以消灭的敌人。施行秘密的谋略,不能在背着人的时候或隐蔽的地方进行。趁黑夜行窃,钻进僻静的巷子里杀人,都是愚蠢、鄙俗的行为,真正的智谋之士是不屑于这样干的。昔日孔融被围,太史慈要设法突围救援,便骑着马,执着鞭,带上弓箭,领着两名骑士做随从,并让骑士各自拿着一箭靶,打开城门走了出去。这时城内的守军和城外的围兵见了大吃一惊!却只见太史慈等人牵着马走进了城下的堑(qìan)壕里立上箭靶在那里练习射箭;练完了箭,便又回城了。第二天又照样如此,那些围城的士兵便有的躺着,有的站着观看,神色不显得那么吃惊了。如此这般的一连练习了好几天,那些围城的士兵便渐渐习以为常,一个个躺在地上,连看都懒得起来看了。这时,太史慈认为时机已到,便整好装,吃饱饭,扬鞭策马,径直突围而去。等到敌兵醒悟过来时,他已经驰出数里之远了。瞒天过海,实际上是利用人们对待社会现象的习惯定势,对于熟视无睹的现象经常是信而不疑的心理,利用人的错觉,以假象骗人。它是一种愚弄对手于鼓掌上的高明之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