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围城时我还是初一,不过也算不上初“读”,只是略微翻了几页。最近又拾起来读,自身有种因为仿佛能隐约感受到钱先生文笔下绝妙幽默之处而沾沾自喜的感觉,同时也为我在阅读方面的进步而喜悦。围城讲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中华民国,主角方鸿渐是个从法国留学“贴金”回来的假博士,说不上不学无术但没什么能耐,反而在接人待物上有些能力,故事围绕他和一系列人物展开。整本书读下来,第一个让人感觉到的就是“困”。
首先是困惑,我常常困惑一个人物的表情为何如此,常常困惑为何他要这样做,总之困惑太多这些地方都很耐人寻味。我想把方鸿渐比作哈姆雷特,不是在性格品质方面而是人们常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愿称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方鸿渐”,同样的他也很矛盾。他曾经自豪地总结道“世间哪有什么爱情,纯粹是生殖冲动”但他也为了他心爱的唐小姐,每天夜不能寐写好几十封信。他能狠心拒绝苏小姐,但面对孙小姐的“循循善诱”却不能正面拒绝最终掉入婚姻的“围城”。赵辛楣说他“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也很困惑。大概也是他矛盾的一种体现。
其次是所谓“围城”的困境,书中说许多事都像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又何尝不是?在城外他成天想冲进城内,看看是什么样子;在城内又想逃出去,可发觉体弱无力,累赘太多。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爱情上。这是难以解决的题目,怎样理解无可厚非,事实是每个人都要落在这困境里,又或曾经落在过罢了。方鸿渐收到三闾大学的邀请去做教授欣喜若狂,经过近一个月的奔波到了却收到消息只能做副教授,自己被放了鸽子还要装作很愉快。
实际上“国立三闾大学”也只是个三流学校,没有好学生,更没有好老师,只是大家挂着称号拿拿上面发的钱罢了。于是他被“困”在这城里不能逃脱,再加之后来与孙小姐的婚姻,他已经彻底被磨平了棱角,变得真的“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这大概就是“围城”的压迫力,难以逃离,同时越来越虚弱。仿佛做困兽之斗,不斗观众要看,你要被抓;斗到头来只有精疲力尽。
能谈的还有太多,无论是钱先生精妙的譬喻,还是耐人寻味的细节,又或简短直接的哲理剖析,都是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原因。在书中你或许会品味到所谓“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技巧”,有时也会忍俊不禁,有时也会严肃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