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再和你说围城是讲爱情,不用怀疑了他

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那么多,人人都认识,但真的有多少人认真去读了呢?

记得一个可笑的事情,小编在大学本科(中文专业)的时候,突然有天心血来潮捧着一本《围城》,走到哪儿看到哪儿!

现代文学课看《围城》,古代文学课看《围城》,就连外国文学课我还在看《围城》,

每一个从我旁边走过的同学都会说一句

“嘿,看围城呢?”

“嘿,还在看围城呢?”

“嘿,围城还没看完呢?”每个人都搞的像看完过,研究过,哭过,痛过!总有那么几个时候,让我不好意思把书从兜里拿出来。

“嘿,你这围城看了多久了?”

叔能忍婶婶不忍了:

“嘿,你看过围城吗?”

“没有”

“嘿,你原来看过围城吗?”

“看了一部分,没看完”

“嘿,你呢?看过围城吗?”

“打算空了看”。

。。。!

一群可笑的伪知识分子,从内心祈祷你们别看《围城》,不然你们会以为是在照镜子。

钱钟书先生赋予“围城”的含义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除以其中被围的,极力想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功城的勇士,拼命想要冲进城去。一个矛盾的定义,死循环的环形结,这也就是先生赋予作品的主题:对于人伦中的夫妇关系所作的嘲讽。

《围城》,自然也成了不少爱口头跑火车的文学知识青年口中的常客,一提起婚姻,一提起爱情,满口的围城理论。就像这样:

“嘿,还在相信爱情啊?”

“嘿,还在准备着结婚呀?”

“嘿,你这个婚还没结啊?”

“嘿,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婚姻,爱情!是生活的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

婚姻,爱情!是《围城》的部分,不是《围城》的全部。

全篇嘲讽!

嘲讽,没错是嘲讽!继《儒林外史》之后《围城》又一讽刺艺术之瑰宝。

一艘从欧洲开往中国的轮船正在红海上向我们徐徐驶来,文本聚焦在了中国留洋学生方鸿渐身上,全文围绕着方鸿渐的经历为线索,纪录片般的再现他以及以他为代表的一群具有共性,又姿态各异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

全文本通用讽刺文笔,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的可笑场景,编排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大量文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写——往往是可笑。大量的文笔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大半是言行不一的。如此这般将虚伪、勾心斗角、整日打嘴炮跑火车、欺诈的知识分子群体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物命运转变,情节上多为一些日常的生活琐屑,正是在这些细小的生活场景中构造起一种喜剧的情调,在阅读文本时我们往往是为作者刻意营造的一幕接一幕喜剧场景而会心一笑,同时也会为作者对生活中一些细微事物的比喻所折服,沉浸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之中。但掩卷回首时,方才惊醒,在愉悦的故事之下蕴含着一个灰白的世界。

只有在这时才会突然从脑海中浮现丑恶的训导处长李梅亭,靠着吹嘘拍马虚伪无力的校长高松年、满口大话大言不惭的赵辛梅、虚伪的曹元郎,至于靠着假文凭在知识分子中间混迹的方鸿渐这么一个不讨厌但无用的人反而显出可笑且可悲。

当然也有可怜的苏小姐,矫揉造作到令人反感,厌恶。满腹小女儿心计的孙小姐,让人又爱又恨。也有放浪的鲍小姐,让人恶心。

让人痛心的知识分子群体,以名士之名作下贱之为的群体。

也许这是一个伪知识分子的故事,但是在如此年代,真有才学又能有何作为?

“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学系学生,教育学系学生没人给他们瞧不起,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眼高手低的知识分子群体!

多么陌生又熟悉的年代,一群似曾相识的人们!

《围城》一本浓厚时代色彩的作品,集中的描写了一个时代下一个群体,一个陌生的时代,一个似曾相识的群体。若仅仅将其看作一部婚姻的圣经,良心不会痛吗?

关于《围城》中的婚姻,自然无可厚非,最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场婚姻从最初的火花走向终结,多么熟悉!每一次情感的迸发,每一次愤怒的表达,最终留下的遗憾不是每一个走向婚姻的人们循环往复的道路吗?

关于文本中的女性,表白唐小姐!清水芙蓉之美,天真烂漫、温柔可爱。也许正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想来唐小姐在钱钟书先生心中也是有种专属的地位。

最后想起了《弟子规》: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