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钟书和杨绛这对夫妻,因为看得通透,所以才有了人人羡慕的婚姻。而钱钟书先生旁观婚姻城池里里外外的人,写下《围城》,警示世人,也为备受困扰的现代婚姻照明。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读《围城》,在书中男女人物的身上,寻找自己在性格或行动上的影子,寻找在婚姻围城中的突破。
钱钟书写围城,写的是婚姻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写的是生活舞台中,面子给人带来的笑与泪,写的是人心的作茧自缚。
城外的人总是想进去,城里的人总是想出来。所有的错,都在一个“想”字。
主人公方鸿渐的婚姻之路并不顺畅。第一个出现在他生活中的女人,是同样留学法国的女博士苏文纨。
从法国归来的方鸿渐,意气风发,被苏文纨看入眼中。
但是,尽管苏文纨貌美漂亮,人聪明,家世好,在方鸿渐看来,不过只是精雕细琢,卖弄做作,所以不喜欢她。
其中最本质的原因,是方鸿渐说不口的自卑,尽管他并不认同苏文纨的才学,并且觉得文凭只是欺骗性的遮羞布,但还是不能无视这块遮羞布给人带来的荣誉。同在国外留学,苏文纨的文凭是真,他的文凭却是假,这是他迈不过去的槛。
很快,他爱上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唐晓芙天然大方,心智通透,打动了方鸿渐的心。
但是,在苏文纨的挑拨下,他们因为唯一的一次吵架,吵碎了感情。方鸿渐为了自己野蛮的尊严,头也不回地离开。
为情所牵的人都很累,他终于明白了这点。所以他后来选择了仅是感觉不厌烦的孙柔嘉,不用再令他茶饭不思,感情平淡,没有负担。
孙柔嘉的故意示弱,让他以为她不过是一个需要怜惜的小女孩儿,当走进婚姻时,才发现她睁着清明的眼,而自己才是那上钩的鱼。
没有爱情的方鸿渐和孙柔嘉,连一起“搭伙过日子”都很难。
婚前,方鸿渐看中孙柔嘉天真柔弱,猜想她作为妻子并不麻烦。而孙柔嘉看中方鸿渐肯为自己出头,心地柔软,是个好人。
而婚后,两人都露出自己最不堪的样子来。
他永远都不知道,他错失了唐晓芙,也永远失去了爱一个人的热情。
方鸿渐在职业方面无能,经济能力甚至跟不上孙柔嘉,他的柔软变成了软弱。
而孙柔嘉,其实有顽固的主见,而且常常发脾气,挑起争端。
两个人关系的分崩离析,不是由于一次次争吵中的火药味,而是因为在一次次的争吵中,逐渐撕光了所有的尊严。
在最后一次争吵中,两个人都露出了自己最凶猛最残忍的样子,扯下了自己和对方脸上的最后一层遮羞布。
婚姻从一个蒙着眼睛的想像,变成了一地破碎的瓦片。婚前彼此不够了解,因此不知道对方的缺陷;婚后感情的淡薄,使彼此更不愿意相互包容。
如果方鸿渐娶的是唐晓芙,又如何呢?方鸿渐自己也给出了答案: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
所以,无论和谁走入婚姻,也会从一个美好的想像,坠落到一地的零乱。
《围城》的结尾,那只祖传的老钟依然从容自在的响起来,为了维持婚姻,两个人都尽了力,但都是徒劳。那钟声一下一下,堵得人透不气来,似乎包含着对人生的极大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
尝过人生甘苦,再读《围城》,再看婚姻,是否也会看见一个曾经蒙着眼睛想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