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看完一本书,我心中总是有点小怯。
我总是准备好一切,再开始阅读一本书,一旦开始,绝不半途停止。有时阅读的速度远远快于思考的深度,我总是提醒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但书还总是会看完。阅读一本好书,总会让我情感随之激荡,书看完了,经历也得结束,情感也得终止,因此我总是怕读完一本书。
一直认为《围城》定是一本举世无双的好书,总是一再推迟阅读,怕很快读完了,这趟心灵之旅也就很快结束了。说实话,我对这本书期望很高。也许是自己正进入这个围城,因此想看看文人钱老怎么看待这个围城。但读完,略显失望。
人物关系单一。全书围绕方鸿渐的几段经历展开,回国船上,与鲍小姐交好;在岳父点金银行做事,进一步发展与苏小姐的关系,也因苏认识唐小姐,再认识好友赵辛楣,还认识一众与自己无甚关系的同行;后去三闾大学教书,重点写了同船出发的李梅亭、顾尔谦,校长高松年、汪处厚、汪太太等一行人;最后回到上海,因孙柔嘉认识其姑母。都是直线型人物关系,仅仅是A与B与C,B与C,A与C的关系,辐射面并不广,当然,也许是因为婚姻主题,无意着力构建宏大的关系网络。
人本身也非常简单。如果说就是为了写出“平凡人的平凡事,大抵如此”,那我想是成功的。每个人物都很瘦削,特点突出,一两个词足够概括。如方遯翁,遗老学究式的封建父亲,苏小姐,玩弄人心的海归博士,唐小姐,纯洁胆小的闺中少女,孙柔嘉,善变有心机的女大学生,赵辛楣,聪明仗义的上层人,高松年,精于世故的校长,李梅亭,自私虚伪的小人,方鸿渐,任人摆布、胆小懦弱的归国博士,每个人物的精神内核都很单一,很难看到人物内心的思考和挣扎,人物之间的冲突性不够强,故事虽讲的娓娓道来,但却少了点深意。读完这本书,我与作者始终是局外人,看着人物高兴、痛苦,离开又聚合,也许这就是本意,故事我讲给你听了,至于我想表达什么,你自己去猜吧。
爱情婚姻观念浅薄。爱情与婚姻是这本书所要写作的重点,但读完此书,让人对主角方鸿渐的爱情和婚姻嗤之以鼻,也许这是作者想要反其道而行之。回国船上与鲍小姐的“爱情”,只是年轻男女消解欲望和打发时间的游戏,船一到岸,这游戏就结束了。与苏小姐的暧昧,让人见识到方鸿渐的愚和傻,此时的方鸿渐更像被苏小姐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被苏小姐玩弄于股掌,也让人气愤其软弱,就像大风中被裹挟着的塑料袋,毫无主见和方向,这样的男人我是瞧不起的。虽然无法理解他对唐小姐看似炽热的爱恋,但总算迎来了一个他“真心”喜爱的女子,以为以前是错付,爱情总该发生在方鸿渐身上了吧。结果也是一场笑话,没有为爱执着,只有被拒绝之后的“假装痛苦”,说爱的时候,来的突然意外,说不爱的时候,也是一刀切,这所谓的真爱也太假吧。
最后这与孙柔嘉的爱情,乃至走到婚姻这一步,更是令人费解,方鸿渐全程都是被孙、被赵、被外界很多因素推着往前走,因赵辛楣船上开两个人的玩笑,开始心里对孙有了爱情的影子,因被外人撞见与孙手挽手,就成了孙的未婚夫,再因赵的一句提醒“怕肚子大了”,在回家途中匆匆操办婚礼,这一路走来,方不像留学归国富有文化的人,更像是一个被人摆弄的玩具,看不到任何自己的思想。哀哉,再多的见识也没有唤醒他的个体意识。
游离于时代之外。主人公方鸿渐在书中的年代是年至年,当时正是烽火遍起的时代,大部分人因战火失去亲人、流离失所、叫苦不迭,而书中的这批知识分子,游离甚至是脱离了时代的影响,照样谈情说爱,寻找白月光,言谈轻松幽默,丝毫感受不到他们是时代洪流的一波一浪,也因此,书中所能带来的共情也不那么浓烈了。此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文化圈子的乱象,讽刺了“一群有文化的势利人”,但是时代的痕迹微乎其微,我想游离时代之外的人物不是当时真正的人物,脱离时代的故事也失去了其特有的时代本质。
婚姻到底是什么?
书中对婚姻的解释来自苏小姐的口,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一句话很贴切的形容出了人们对婚姻的想法,但是读完这本书,也许你只会觉得婚姻仅仅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哪有城外人想进去?作者所以为的婚姻,就是在用狭隘的眼光,写一个初入婚姻圈子,还不适应的丈夫,对婚姻充满了抱怨和不满。自从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后,就都是家长里短,相互不满,争吵怄气,最后孙气回娘家,方流落街头,结尾戛然而止,以无声代替有声,以没有下文的下文来写满对婚姻的厌恶。婚姻固然是契约,带来了更多责任,也限制了个人自由,但婚姻不仅仅只有这些,我想钱老只告诉了我初入婚姻时的感受,却没有告诉我在历经风雨世事之后的婚姻是什么。
婚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命题,生命不止,探索不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