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围城》很多人想到的是婚姻,读完《围城》这本书感触最大的还是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和处事态度。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失意的时候,也会用消极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但像方鸿渐这样一直失意,一直掩饰逃避的,有点太惨了。有的时候,我们或许和方鸿渐一样。
读完《围城》,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01在该努力的时候,吃奋斗的苦,否则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
方鸿渐的岳父的资助出国留学,却不好好珍惜,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从未认真听过什么课。心思花在玩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准备回国时,父亲和岳父问他要博士学位,他只好买了个假的敷衍。
回国后也没什么作为,生活大多被男女情事占据。好不容易得到大学教授的教职,还是赵辛楣在后“作祟”。在学校也是令人摆布,得不到别人尊重。最后其他人都得到续聘,只有他被解雇。解雇后的得到的报社资料室主任一职,也是通过赵辛楣的举荐。
似乎只靠自己的话他什么也得不到。每次谋生都需要仰仗朋友,曾经爱慕他的女生在他面前轻视他的妻子,人生一路下滑。
赵辛楣评价方鸿渐:你不讨厌,可你这个人全无用处。这句话一针见血,直击要害。
或许有的时候你也会想,那么努力的打拼是为了什么,无论在社会哪个社会阶层,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我们都可以活下去,也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更何况无论奋斗到哪一步,我们最后还是一样的结局——死去。
看完了方鸿渐的故事,我认识到,年轻时偷的懒,最后生活会加倍的还给你。或许这就是他在故事里总是如此悲剧的原因。
年轻的时候自祤不凡,在最好的年纪被大家包容吹捧,但社会迟早会揭开你的面具,发现真实的你软弱无能,只有不中用的一点傲气。
比较之下,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人生,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让我们羡慕的人,能做的就是积极向上,尽全力,充满信心地去拼搏,做好自己。可以羡慕别人,但不要让未来的自己悔不当初。
不要总是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样厉害的角色,但这不是我们懒惰的理由。在该积累自己的时候得过且过,在最该奋斗的时候挥霍时间,最后就会因为平庸,吃尽生活的苦。
02朋友不在多,贵在真情实意。
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为方鸿渐着急,唯一读得舒心的地方就是他和赵辛楣的片段,他们俩的友谊,是《围城》中最温暖的存在。
赵辛楣对于方鸿渐来说,是光一样的存在,是“绝望中的希望,寒夜中的温情”。虽然赵辛楣说方鸿渐这个人无用,但却从没瞧不起他,反而一直帮助他。如果没有赵辛楣,方鸿渐的处境一定更加艰难。
有一个对自己坦诚相见,敢说真话,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的朋友,属实不易。
03我们活着总得有点自己的用处
其实方鸿渐是很幸运的,岳父愿意资助他留学,还和苏文纨、赵辛楣成为朋友,回国之后,在亲家的安排下有了工作,苏小姐爱慕他,唐小姐对他也有意思,亲家也给他介绍对象。
多么好的条件,可是他毫无用处的自尊心和优柔寡断的性格搞砸了所有的事情。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围城困住的时候,但不管怎样,我们应努力挑战、击溃它。机会不会给只会任命和抱怨的人。
“尽管每个人都是荒谬世界中痛苦而孤独的人,但个人不是任凭摆布和无能为力的,每个人都有独立意志,能够通过行为选择走自己的路,把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未来”。人活着应不断地追求,在追求过程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杨绛评论:“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不仅仅是婚姻,世间万物都是如此,人就是如此矛盾的动物。
方鸿渐一次次由这座城,走入另一座城,不管什么时候他都选择离开是非之地。
总是幻想下一个地方是理想之地,而这样的幻想驴子眼前的萝卜一样可望而不可及,被命运牵着鼻子走,永无止境,因为本质问题始终存在,怎么逃都逃不开。
人生就是受困又不断突破的过程,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突围而出,而不是在不同的“围城”之间打转。
我们活着不应只是活着,也不应只是不讨厌,总得有点自己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