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围城 >> 围城名言 >> 小达带你读围城一

小达带你读围城一

第一次读《围城》,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昨日,正愁该怎么打发无聊时光时,正巧看到书架上布满灰尘的《围城》,于是便打算掸去灰尘后再读一遍。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是第二次读了。对于书中的情节大多已经忘记。我在睡前看了16页,恰如孔夫子所言“温故而知新”,品尝出许多之前没有体会出的东西。

与大家分享之。

小说开篇,即是一段经典的环境描写,各位且看:

“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睡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热的时候。在中国热得比常年利害,事后大家都说是兵戈之象,因为这就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另外二者分别为人物、故事情节),对于小说背景的介绍、故事情节的展开是必不可少的。就算在小学生的作文中,诸如“小雨淅淅沥沥”、“太阳火红得像一个大苹果”之类的环境描写更是常见,可见其实大家从小都在练习如何描写环境。那么,如何将环境描写写得精彩,小说中的这段话即是一个很好的范本,试解读一二:

首先,要明确全文基调。如果我们要写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那么环境描写就不宜沉重、悲凉,而应轻快、活泼、明亮。反之,如果我们要写令人伤心、落泪之事,环境应当以黯淡、低沉为主。

例如小说这部分主要介绍一群归国留学生在船上度日的事情,大家都在无聊中找乐子。这时,作者要刻画的是,船上的生活怎么就无聊、难受了。“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热的时候”一句,点明了故事发生在炎炎夏日,尤其是在船上,自然不会好受了。

另外,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时常犯的毛病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明“热”、“冷”等比较抽象的感觉。很多学生恐怕是直接写“天气很热”或“今天很冷”等简单词句,而无具体内容。小说中直接写“三伏”,简明扼要,亦是可以为大家模仿的写法。

钱钟书与杨绛

其次,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说起来,比喻、拟人等都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和运用的。难的是,如何将这些最常见的句子写出彩?小说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一句,采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描写夜幕降临时的画面。想一想,如果是你,该怎么写这一画面呢?

小说中的句子至少在如下方面值得大家学习:

(1)学会选取当的喻体。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把眼睛比作黑葡萄,把月亮比作圆盘,这样的写法一传十,十传百,弄得好像只有眼睛像葡萄、月亮像圆盘才恰当。那么,可否有其他的表达呢?从实用的角度来说,老师经常看到类似的表达,会出现审美疲劳。而如果你能写出不一样的东西,则会让老师眼前一亮。钱钟书将黑夜降临的状态比作“纸浸了油”,这是不常见的,倒给人一种弄新鲜感。

(2)学会拆分句子。美的句子,要给人欣赏的时间和空间。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似乎生怕格子不够,而将所有内容不加标点地写在一句话中。这种做法,让文章失去了不少美感。我们可以学习钱钟书的写法,将长句拆分为短句,让读者慢悠悠读完。

电影《十月围城》,但与小说《围城》没有关系哦

最后,不要忽视社会环境。环境描写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环境,这很好理解,就是山山水水、打雷下雨之类的;二是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的样子,比如疫情、战争、和平,等等。如果只有自然环境而没有社会环境,文章往往会缺少与现实生活连接的东西,就好像是虚构的,而社会环境会让文章更加真实。举个例子,请大家先看下面两句环境描写有何不同:

(1)今天,外面刮风下雨,连路边的梧桐都倒了。

(2)今天,高考的第一天,外面刮风下雨,连路边的梧桐都倒了。

第(1)句无非就是描写普通的大雨天的情景,而第(2)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社会环境的部分——高考,立马让人不禁担心起考生们能否顺利到达考场。你看,这就是有无社会环境描写给读者带来感觉上的不同。

在小说中,社会环境就是“事后大家都说是兵戈之象,因为这就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为什么这是社会环境?“兵戈”即指战争。如果你对历史有了解,就应该知道年有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因此,看到这里,你就不应当简单认为小说仅仅在写一群留学生坐船回国,而应更加意识到这是在战争年代,小说的发展都处在战争的大环境中。

关于环境描写,还有很多可以谈的,我们以后再说。

小达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