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这本书大概最火的就是关于“围城”的那句话,其实真正翻开此书才会发现,这句只是在主角围谈时说出的一句话,在整部小说中其实无足轻重。钱老用更多更真实的例子,说了更深刻铭心的道理。当然,于我而言,这本书中叙述的很多道理我是做不到真正的感同身受的。即我认可它的存在,但是自己没有切实证实过。
我看到一篇书评说钱老写《围城》,并不是从其中的任何一个男女的立场出发,他更像是骑在围墙上看热闹的人。如此说来,我大概也就是在村头树底,听钱老“八卦”他人的看客了,看个笑话,听个热闹。书中的绝对主角必是方鸿渐无疑了,本书主要叙写“留洋学子”方鸿渐,从归国那一刻开始发生的种种故事。开篇的一些描写,即可看出钱老的文字功底,无论是对景描写,还是对人物外貌描写皆栩栩如生,文字运用更是辛辣幽默。
我看书的时候,经常会忘记作者。但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却是很想一睹钱老其人。也难怪为什么钱老会在序中说,有考据癖的人是不肯错过索隐得机会的。毕竟在本书中,钱老无论是对女性诸如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的心理描写,还是对男性如方鸿渐、赵辛楣的内心叙述,都很逼真生动,不免让人生疑,这些人定是真实存在的。而至于最先找谁类比,自然是作者本人。所以,我不禁好奇钱老的真实性格是什么样的。下一步,或许该找些写钱老的书,看是否能在他人口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对于主角方鸿渐其人,我觉得还是书中他的好友赵辛楣对他的形容最为贴切——他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前段他在与鲍小姐、苏文纨和唐晓芙的相处之中,是可见其劣根性的,但是与此同时作者也着墨写了他自己的一些内心活动。可谓每次都是在令人生恶的边缘,岌岌可危地被他自己的行动给拽了回来。中段在同事和身边人的对比中,他也立住了不讨厌的人设。至于尾端婚姻中的方鸿渐,在与一众家人对比中,也还是能刨出些不讨厌的佐证。但是,他又确实无用。
方鸿渐虽然阴差阳错地得了“岳丈”的补助去了国外,可是最后还是花钱买了个学位回国撑面子,可见其无用。至于在面对苏文纨和唐晓芙之时,他一边曲意逢迎,一边又殷殷切切,难见担当,也可见其无用。与辛楣一起到三闾大学教书过程中,在与同事之间的交锋中,也显不出大用处,最后还被排挤出局。在与孙柔嘉的交往之中,也是在“内忧外患”之时,被临时赶鸭子上架作了丈夫,可是直至末尾也没显出真正做丈夫的用处来。
正是因为《围城》一书,在最后尾端才开始写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的婚姻,所以我觉得,这围城应该不单单类比在婚姻中,其实更可放在更加宏大的人生之中来看。当然,钱老之妻杨绛先生说过过,如果让书中的唐晓芙嫁给方鸿渐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深陷围成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对此,我也深以为然。
前面说过,我对书中叙述的部分道理很难做到感同身受,但我仍旧深刻赞同着其中含义。当然,这也让许多放在生活中该是悲观消极的场景,在我看来却是有些好笑的。自然,这也是我不识愁滋味的表现,不过当下看来也是幸运的。最后,非常感谢钱老耗费两年著成此作,读君一本书,收获数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