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围城是谁说的钱钟书与西方文

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m.39.net/disease/a_5593862.html

有个句子非常精准地表达了《围城》的主题:“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就像小说作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所写:“《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但翻遍小说《围城》,里面并没有一模一样的文字。严格说来,这个句子是对小说中一段酒局漫议的提炼。

这一幕出现在小说第三章,赵辛楣张罗的场子,方鸿渐、苏文纨皆出席,当然还有两位新结识的客人:善做旧诗的外交才俊董斜川和通晓西哲的学界大咖褚慎明。席间,方鸿渐谈及罗素的婚姻状况,“跟罗素很熟”的褚慎明便借题发挥。原文如下:

慎明道:“关于Bertie(罗素)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文纨)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eresse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

无论是英国古话还是法国谚语,功效大同小异,都表达了人们对自身的某种处境譬如婚姻的辩证思考。而钱锺书也通过上述对话向读者传递了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婚姻的围城之喻,是他的借用而非原创。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痴气旺盛的钱钟书”(杨绛语)应该不会有如此恶劣的趣味,生造出两个比喻,然后分赠英法两国。

电视剧《围城》剧照

值得深究的是,钱钟书对两性关系的这番妙喻到底源自哪里?褚慎明和苏文纨谁更靠谱?

根据已知条件推断,既然小说名为《围城》,那么里昂大学文学博士苏文纨小姐所言“被围困的城堡”,显然是一个更合乎逻辑的源头。事实上,在小说第三章的那场酒局上,作者就已经表达了对褚慎明的怀疑。当褚慎明声称“帮罗素解答过许多问题”时,钱锺书看透了笔下人物的内心戏,不无嘲讽地作了旁白:“天知道,褚慎明并没吹牛,罗素确问过他什么时候到英国,有什么计划,茶里要搁几块糖这一类非他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

褚慎明吹牛不假。问题是,此人吹牛的目的是挟罗素以自重,即向他人表明“我和罗素谈论过婚姻的事”。大前提成立,价值判断蒙混过关,则罗素是否引用英国古话、英国古话是真是假,皆属技术分析。而依据艺术创作“故事虚构,细节真实”的一般原则,钱锺书似无必要替褚慎明的“好友”罗素杜撰出一个“金漆的鸟笼”。

考察罗素复杂的情史,总体来说,他对婚姻持负面评价。在写于年的《婚姻与道德》中,罗素说道:

只有在自由和自愿的条件下,爱情才可能生长,如果加上义务的枷锁,它就会消亡。如果人们对你说,爱某个人是你的义务和职责之所在,你肯定会对此人产生厌恶之情。因此,婚姻想把爱情和法律的约束集于一身,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由此看来,钱钟书在小说中引用“金漆的鸟笼”与罗素对婚姻的态度高度吻合。

可纵然如此,一个疑问依然没有解决:鸟笼和城堡,哪一个是围城之喻更可靠的源头?

对西方两性观念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他们自古就对婚姻抱一种“憧憬与逃避、渴望与厌弃”的矛盾心态。苏格拉底与悍妇太太桑蒂柏的故事,简直可以编一本笑话集。为此,苏格拉底还留下了那句关于婚姻的至理名言:娶妻还是不娶妻,人不论做哪一样,都会后悔。

《名言侦探》作者:杨健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年6月

注意,苏格拉底的话与“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意思上已经很接近了。

那么,从苏格拉底对婚姻的理解到钱钟书的围城之喻,谁完成了中转?

年2月,钱钟书的《〈围城〉重印前记》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线索。在这篇文章的第二段,钱钟书谈及他最终未能完成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百合心》时说:

我写完《围城》,就对它不很满意。出版了我现在更不满意的一本文学批评(《谈艺录》)以后,我抽空又写长篇小说,命名《百合心》,也脱胎于法文成语(lecoeurd’artichaut),中心人物是一个女角。大约已写成了两万字。一九四九年夏天,全家从上海迁居北京,手忙脚乱中,我把一叠看来像乱纸的草稿扔到不知哪里去了。

“百合心”的法文成语,意为人心如百合,花瓣层层剥落,每一瓣都可以分给一个人,却终而虚无。百合心之喻,可引申为总是轻易爱上别人却得不到幸福的单纯女子。

不对“百合心”作过多解释,《〈围城〉重印前记》一文的要害是“也脱胎于法文成语”的“也”,它告诉人们一个重要的事实,《围城》脱胎于法文成语“被围困的城堡”。换言之,苏文纨小姐的确是泄露婚姻天机的那个人。

以“被围困的城堡”(forteresseassiegee)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到一个叫“PierreMarieQuitard”的法文名字,中译名是皮埃尔·玛丽·吉塔尔。

一位叫慧的豆瓣网友曾对皮埃尔·玛丽·吉塔尔(PierreMarieQuitard)以及此人与《围城》的关联进行过详细的考证。根据慧的考证,吉塔尔年出生,年去世。他是一位语法专家,更是一名戏剧作家。《围城》里的这句话来自吉塔尔所著《法国谚语和谚语语言的历史、文学及法律研究》,书中原话是这么写的——迪弗雷纳的喜剧中有一句话:婚姻这个“国家”有一个特点,外国人想要进去住,而里边的居民却想逃离出来。这个尖刻的句子来自一句阿拉伯谚语:婚姻就像一道围墙,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关于吉塔尔的考证,版权归“慧”所有,因无法直接联系作者,特此声明并表示感谢。)

年秋至年夏,钱钟书曾在巴黎游学一年。博闻强识的他,读过吉塔尔的这本书,属情理之中。然而一个疑问伴之而来,如果钱锺书读过吉塔尔的著作,为何不径直说“一句阿拉伯谚语”?

合理的解释是,婚姻的围城之喻在欧洲甚至拓及中东地区,是一种经传播而共享的观念,有着多源交错的发生史,人们用更为丰富的物象来表达对婚姻——结或离、进或出、娶或不娶的矛盾心态,吉塔尔所言阿拉伯谚语或许只是其中一脉。论源头,苏格拉底对婚姻的理解比之阿拉伯谚语,显然要深远得多。

而在法语作家里,对苏格拉底的解读和诠释,又有谁可媲美蒙田呢?

在蒙田著名的三卷《随笔集》中,提及苏格拉底之处难以计数。尤其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