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时代身世的丧,写成了极美的小说和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林中歌主编

《小团圆》是张爱玲既想销毁又不想销毁的书,也许这是她面对时代身份落差与内心复杂情感的一次书写。她清醒的自我认知在此时也达到高峰,因此,《小团圆》的语言也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读书写作是张爱玲走出家庭和内心困境的方式,对当代人和孩子而言也一样:读书、写作、学语言,仍然是缓解焦虑、保持清醒的重要方式。

《小团圆》是博雅读书会在本周领读的文学经典。这本书是在张爱玲去世17年后出版的,轰动一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张爱玲在遗嘱中曾经要求销毁《小团圆》,但并没有被遵照执行,才得以面世。很多人以为通过《小团圆》可以了解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却也纷纷表示它最不像张爱玲小说,很多时候还看不懂。

怎样读懂张爱玲隐藏在书中的自我意识?如何欣赏这本小说的语言之美?本次博雅读书会邀请了资深媒体人、当代史研究者徐庆全作为领读人。致力于当代史、思想史和文学史研究的他,自称为资深“张迷”,看过张爱玲所有作品,对于《小团圆》他有自己的独特认知。

01

因为《围城》知道张爱玲

博雅小学堂:您作为资深媒体人、一位当代史学者,怎么会成为张爱玲“张迷”的?

徐庆全:我最初知道张爱玲这个人其实是在年,那年钱钟书的《围城》出版,一个老人告诉我,应该买这本书看看。我买了《围城》读过之后,就很想知道,为什么四十年代写好的这么好的书,一直没有出版?

那个老人就告诉我,因为在四十年代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还写这样的小说,难免被批判。就在四十年代,另外还有一个作家也被批,名叫张爱玲。而且,巧的是,当时批判钱钟书《围城》和张爱玲小说两个著名人物,还是亲戚。批张爱玲的满涛(编著:满涛,俄罗斯文学翻译家,翻译别林斯基、果戈里等俄罗斯文学名家作品)是批《围城》的王元化(编著:王元化,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年以来学术界标志性领军人物)的大舅哥。

他们两个人一个人写文章批《围城》,一个人写文章批张爱玲。在四十年代,按照主流意识,文艺作品要利于抗战、解放战争之类。

《围城》写的是知识分子之间的一些事情,张爱玲小说也是写的上海老旧家族故事或者爱情故事,与当年时代主题不符合,就遭到了批判。

给我讲这段往事的老人,对文化圈很熟悉,经历过这段历史,他说当年批张爱玲很厉害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很多人在《小团圆》里也考证出的一个角色原型,作家柯灵。

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张爱玲。年我在《收获》上第一次看到了她的小说《倾城之恋》,这应该是张爱玲在国内沉寂多年后,作品第一次在国内出现。

我看了《倾城之恋》以后,非常震惊:她故事写得很跳跃,语言非常美。

人们读小说其实主要是两个因素,情节和语言。我是比较在乎小说语言的人。所以我当时就特别喜欢张爱玲了。后来因为《收获》刊出了她的作品,第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把《倾城之恋》出版了。我也买了,家里现在还有这本书。从那以后,张爱玲的作品出版我都会买。她的语言实在太有魅力了。我太欣赏了。

02

张爱玲去世后才被广泛认知

博雅小学堂:您成为张迷后,还有什么难忘的故事?

徐庆全:阅读就是这样,你喜欢上一个作者,就会找来她所有的作品阅读。我一个堂堂一米八的山东大汉,爱看张爱玲的小说,在别人看来都很奇怪。前两天,我一个朋友,公布了他年写的日记,上面记着那年他到北京来办事,到我家来借书。他发现我家这边放在专业书,那边就放着张爱玲的书。他很奇怪,于是借了张爱玲的书,后来我们俩还交流,他说张爱玲小说原来真的很好。

其实,张爱玲的作品,在那个时候出来,也挺难的。

年、年算是转型时期吧,从那个时候,人们对文学当中所谓的主题意义有所淡化了。之前的作品首先就要政治导向正确,不能写个人的情况。但年之后,基本形成了两套话语体系,一套以往的高大上话语体系,另一套则是来自民间的一般老百姓的话语体系,市民小民爱情故事和猎奇的东西也可以出来了,像琼瑶,然后张爱玲,都出来了。但是张爱玲跟其他人还不同,除了《倾城之恋》之外,我还想不起来她有更多的小说被正式出版了。直到了年她去世,才开始全面出版张爱玲的作品。

讲《小团圆》,我就提到所谓的《张看》、《看张》这两本书,我印象非常深刻,《张看》是张爱玲的一些文章,《看张》是别人评价张爱玲的文章,这两本书都印得很漂亮,卖得也很不错。当时我就买下了。我记得在《看张》中,第一篇还是第二篇就是夏志清对张爱玲的评价,把她放在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地位。我当时就知道,张爱玲的作品要起来了。

我暗自窃喜,我作为一个古文书研究专业毕业、搞历史研究的人,欣赏水平大致和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相当,多年憋屈扫尽,一种自己也被认可的感觉。

上海市三女中编撰成3本《圣玛利亚女校》系列丛书及年张爱玲毕业照

03

《小团圆》的语言出神入化

博雅小学堂:张爱玲那么多作品,您作为张迷,为什么选择了《小团圆》来讲?

徐庆全:《小团圆》在张爱玲去世17年后出版,出版后,一直争论得很厉害,各种评价都有。而我读书,本来就会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