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围攻湖南西北的龙山县,知县和千总怕死,弃城逃跑,留下满城百姓不顾。关键时刻,一名小吏振臂高呼,带领百姓和官兵奋起守城,苦苦支撑4个月之久,太平军见久攻不下,只好离去。
太平军
这名小吏,就是当时在龙山县担任典吏的朱克敬,他平常的工作不过是替县令写写书稿,关键时候却能挺身而出,显示了非凡的胆识。
因为这件事,朱克敬被湖南巡抚举荐给朝廷,被任命为龙山县县令。
朱克敬原本是甘肃兰州人,幼年读书,但是却一直没能考取功名。
因为家境贫寒,读书养活不了自己,就跟人到云贵一带做生意,攒了一些钱。
后来辗转到了湖南,得到个捐钱做官的机会,当上了龙山县的典吏,也就是个抄抄写写的小官,没有品级。
咸丰十一年的这次遭遇太平军,算是朱克敬人生中的一次机遇,终于由没品的典吏,当上了七品的知县。
清知县剧照
但是好日子不长,没过多久,朱克敬的老毛病又被人抓住了把柄,遭到弹劾。
朱克敬在自传中说自己“强直任气,好议论时事,人多厌之。”
他的这个毛病就是喜欢议论时事,而且估计是什么敏感说什么,要不怎么能到了“人多厌之”的地步。
就有人抓住他这件事情,说他诽议朝政,上报给朝廷。
结果,好不容易坐上知县,一共没几个月,就被撤职了,连典吏也没得做,彻底成了老百姓。
好在当时的湖南巡抚刘昆识得他是个人才,把他招到长沙,和罗汝怀、郭嵩焘等人一起参与修撰湖南省志,后来又修《龙山县志略》。
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和郭嵩焘意趣相投,成了知己,此后这份情谊一直保持了30多年。
郭嵩焘
郭嵩焘是湘军的创建者之一,也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光绪元年,郭嵩焘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又兼任驻法使臣。
郭嵩焘从驻英法使臣的任上归来以后,当地保守的长沙官绅认为他与“洋鬼子”勾结,不让他的船靠岸,唯独朱克敬写诗欢迎他的归来:
“朝来庄舄抛藜杖,喜见班超入里门。
体国经纶公未老,避仇身世我犹存。
忧心悄忧逢春剧,热泪淋浪带酒吞。
莫更裂眦谈往事,肯容疑谤道才尊。”
郭嵩焘见到此诗以后,非常感动,说这首诗是“气格苍老,字字惬心”。他也曾为朱克敬写过诗:
“眉目生尘面着苔,百年怀抱向谁开。
使君风义自终古,今日衣冠无此才。
挂壁长弓壮士卧,戛枝枯叶朔风来。
寒天欲至头先白,痛饮狂呼三百杯。”
当时外患日亟,有志之士忧国心切,洋务是他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他们经常在一起就维新和洋务的问题进行探讨,朱克敬还和刘熙载、陈宝箴、王闿运等人交往密切。
当时,“湖南通省公议”对讲洋务自强的人进行攻击,说巡抚巡抚吴大徵“勾结夷鬼,狼狈为奸”,称郭嵩焘、曾纪泽、朱克敬、张自牧为“四鬼”,这也反映了朱克敬在当时的影响力。
朱克敬晚年失明,生活非常艰难,曾做“从古潇湘作客难”的感慨。
一些朋友同情朱克敬的穷困潦倒,为他凑了一笔钱,使他得以在长沙定居下来。
据说曾国荃也曾帮助过朱克敬,而且还是因为他贴在门上的一首诗而起。
曾国荃
就在朱克敬最贫困的这年的冬天,曾国荃在长沙街头发现一扇门上贴着一首诗:“申椒零落菊英残,从古潇湘作客难。连日市门三尺雪,更无人记问袁安。”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用的是东汉名臣袁安的典故。袁安因为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的不法行为,受到当地人尊敬。
袁安家中十分贫寒,一年冬天,洛阳下大雪,地方官考察灾情,发现袁安家已被大雪封门,以为他已经被冻饿而死。官员进门后,发现袁安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问他为什么不出门找别人要些吃的,袁安说:“这大雪天人人都又饿又冻,不应该再去打扰别人!”洛阳令褒奖嘉许他的品德,就推举他为孝廉。
朱克敬以袁安自喻,既表明自己同样是因为针砭时弊被贬而生活贫困,也感叹袁安有地方官前来探望,自己却无人问津的窘境。
曾国荃看了此诗,岂有不知诗中之意的道理?他向左右一打听,原来这里住着的是自己素来尊敬的朱克敬,立刻心生不忍。
又看到“从古潇湘作客难”这句,曾国荃不禁想,难道我们湖南人就这么对待异乡来的客人吗?于是赶忙让人准备了十万钱,送给朱克敬生活之用。
朱克敬双目失明以后,仍旧坚持著作,自号瞑庵,当时湖南的名士都非常尊敬他。
他的文章论说文质朴切理,笔记体语言流畅,诗作雄丽凄清,沉郁顿挫。
朱克敬一生著述甚丰。生前著有《挹秀山房丛书》,殁后又重刊13种:《鹧言内篇》《鹧言外篇》《螟庵杂录》《晦鸣录》《浮湘访学录》备1卷;《螟庵诗录》《螟庵学诗》《螟庵丛稿》各1卷;《螟庵杂识》4卷;《螟庵二识》2卷、《儒林琐记》3卷(附1卷)、《雨窗消意录》4卷(甲部)、《柔远新书》4卷。还撰有《历代边事汇钞》12卷、《国朝边事汇钞》8卷和《湘军志》等。
朱克敬笔记
朱克敬还曾为自己做了墓志:“生无补于时,死无闻于后,既盲而学古无有,独以其盲传不朽。”
这几句墓志体现了朱克敬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虽盲也不放弃著作的治学志向。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