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智慧#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
在这一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不去推崇有贤德有才能的人,就不会使百姓去争取”的观点。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极其森严,普通百姓要想获得名和利,就必须通过仕途,考取功名,才能登上金字塔的上端,才能获得名和利。这样一来,天底下所有的人就会为了名和利不断地争逐,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同时也会造成人心的败坏,这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极为不利,所以老子才极力推崇这一观点。
在古代,盗墓活动极为猖獗,分析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古人流行厚葬,二是有些人把随葬品奉若瑰宝。如果古人在先人去世的时候,不讲究排场,从简处理后事;如果没人把这些随葬品当作稀世珍宝,那么就不会出现盗墓活动。
其次,“不去把稀有的东西奉为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老百姓就不会去做偷盗的事事情。”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是有道理的,试想一下,当初如果黄花梨没有被某些人利用而加以大肆炒作,黄花梨就不会成为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也就不会让人去大肆砍伐,也就不会到今天成为真正的保护植物。
再次,“不去炫耀自己的财物,因为这样会勾起别人的欲望,勾起欲望民心就会互相攀比,形成攀比就会让有些人借机煽动民众,这样一来,民心就不会稳固而引起社会动荡”。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当有的土豪在炫耀自己财富的时候,有些具有仇富心里的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犯罪来获得非法收入,记得曾经的悍匪张子强就曾经绑架香港富豪李泽钜,其动机有一部分个人认为就是来源于此。因此老子认为:
只有净化人的心灵,减少人的欲望,让他们保持一颗淡泊、豁达的心,才能使民风变得淳朴厚道,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如果一个社会,能达到人人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就不需要可以去推崇贤德之人,从而形成良性竞争,这样一来就不会引起名利之争,就不会破坏社会稳定。
一个社会,如果互相追逐去获取名和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民心思乱的社会风气,如果再有人加以煽动,社会就会动荡,老百姓也就无法过上安定的生活。
如果天底下的老百姓都不去争名夺利,大家都会安分守己,都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社会就会安定和谐,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会很高,国家也会越来越发达。
用在个人身上,一个人内心单纯,看淡世间一切,把名利抛之脑后,他就不会被世俗牵着鼻子走,也就不会有因为得不到名利而带来的苦恼。
钱钟书因《围城》被改编成电视剧而名声大噪,他的作品也因此而大卖,一时洛阳纸贵。面对这种情况,钱钟书没有借机炒作,而是以保持沉默来应对。
当学术界兴起“钱学”热时,他却表示“吹捧多于研究”“大搞吹捧,违反我的人生哲学”。当他得知将他列入《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中时,他婉言谢绝,然后告诉他有一笔酬金时,他不以为然,巧妙地回答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如果钱始终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纯真本色,不为世上浮名所累。一切顺其自然规律,天底下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如果一味去违背自然规律,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在以违反自然规律为代价,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人类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总结:从某种角度看。真理是简单的,而简单是美好的,所以我们只有回到简单的轨道上来,一切顺其自然,一切从简,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智慧。这是老子对大道的理解,也是它的真实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