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氏传之残酷屈辱的城下之盟

公元前年,楚武王为了打开北图中原的通道,以惩罚绞国助郧伐楚为借口,亲率大军,倾尽国力攻打绞国(今湖北郧阳区西北)。但绞军闭城坚守,楚军强攻不下,相持有一个多月。后几经谋划,楚王用莫敖屈瑕献上“以鱼饵钓大鱼”的诱敌法,大败绞军。楚军趁机攻城,绞君自知中计,被迫与楚军签订了“城下之盟”。

这是首次出现“城下之盟”成语。从此楚国打通了西北方向的通道,以至于秦国不得不修筑“长城”抵御日益强大的楚国。

郧阳

一百多年后,鲁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年,楚国入侵中原核心国家之一的宋国,宋国派遣乐婴齐到当时中原的霸主——晋国求救。晋国的伯宗认为楚国正盛,晋国不可与之争锋,观察一下再说,同时派遣解扬告知宋国,援军在路上,务必抵抗到底。

这个解扬,被楚国的同盟国郑国(郑国夹在晋国和楚国两大霸主之间,也是没有办法)俘获,送给了楚军。楚王贿赂解扬,让他向宋国喊话:“没有援军,你们投降吧!”而解扬却说:“晋国的援军很快就到,请你们再坚持一下!”

楚王很生气,想杀掉解扬。这个解扬不卑不亢,说我这是忠君。楚王还算明白,毕竟要想经营中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释放一些良好的信号给中原——我们不是滥杀的蛮子,于是放过了解扬。这样楚王和解扬,就互相成就了“美名”。

楚王想撤军,遭到了将士的反对,并准备采取“筑室反耕”的围城战略,就是安营扎寨,并安排一部分士兵就地耕种,打持久战。

这下宋国着急了,该国的执政官华元,连夜和楚军交涉,让楚军暂且往后退兵,双方再签订“和约”。

这万分紧急之下,华元几乎凭一己之力(前面解扬也很关键)解了楚国对宋国的围困。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左传》的原文:

「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华元对楚国的子反说:“我们的国君让我告诉您我们的困境:‘我们城内的老百姓饥饿到交换孩子吃掉,用骸骨做柴火。即便如此,城下之盟,等于是国家灭亡,我们不能接受。你们退后三十里,我们和你们签订和约。’”子反感到恐惧,答应了华元,并告知楚王。楚王答应退后三十里,和宋国达成退兵协议,并且让华元做人质。盟誓:“你不欺骗我,我不欺骗你。”

宋国以惨重的代价守住了国都,保住了国家不被灭亡,而华元的谈判功不可没。

所以“城下之盟”,并非什么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协议,而是一方把刀架在另一方脖子上,定下的屈辱的条约。而在华元的努力下,宋国保住了政权和尊严。

而楚国,在和晋国争夺中原霸主的反复战争中,也只有某个阶段占据了一定优势,非但没有吞并中原各国,反而被同样是南方崛起的国家——吴国,打得差点亡国。

华元作为人质,滞留楚国长达六年,反而和楚国的公子们建立了一定的友谊。后来奔走于晋楚两大国,促成了“弭兵”,就是双方停战,签订和平协议。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历史上也出现了一次几乎同样的解扬的故事,不过日本的“解扬”被杀了。

晋国都城——新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