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看来,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没有正人君子,也没有狡猾的骗子,没有羊羔,也没有恶狼;有的只是受到惩罚的人和没有受到惩罚的人。
年,法国作家皮耶尔勒迈特凭借着《天上再见》荣获法语文学至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年他携《火光之色》再次登陆文坛时,再创辉煌,出版后登顶法国畅销榜,半年内销量突破35万册,获得文学评论家与读者的一致好评。
依据让科克托说:为让众神玩得开心,就得让英雄从高处跌落。
这是一本女性版的《基督山伯爵》,这是一本关于复仇的故事,但是故事里的人是否有真正十恶不赦的人吗?也许没有。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每一个人都在社会和生活的浪潮中直面自己,高尚与自私,光明与黑暗,坚守与堕落,这些是人性天平的两端,也许一不小心就滑向了另一方,一不小心又回到了此方。
皮耶尔勒迈特在这厚厚的一本书中刻画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玛德莱娜由沉沦到奋起反抗、保尔在轮椅中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古斯塔夫在卑劣中又有人性的闪光点、女歌唱家看上去庸俗无文化然后却充满了反抗精神……在这些人物身上,可以感觉到人性的复杂性,复杂到你无法完全去爱或恨一个人,因为这就是人性的复杂的本质。
人性中的自我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多年以前,当鲁迅先生写下这段时,精辟了解释了人类的悲欢很多时刻可能并不是怎么,只是没有经历过的时候,谁会感同身受。
《火光之色》开篇是以玛德莱娜的父亲马塞尔佩里顾,一位银行家的葬礼开始的,而这场葬礼则把人性的自我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葬礼在混乱有序进行,然后再归于最终的大混乱,大家看上去是在参加葬礼,但是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逝者,也谈不起多大的悲痛,这只是一个常规的社交场合中的过场罢了。
所以,在这种场合中,凡有一定身份者,就该表现得有派头。
玛德莱娜虽然悲伤,却想着如何在总统来临之时表现得优雅和把礼仪做到位,毕竟她在上流社会浸染多年,不会做生意,这些礼节性的东西还是知道如何做到位的。
总统的到来和离去如同钟表一般精准,表达完所谓的悲痛之后就直接走人:当总统上了车之后:车子随后穿越了庭院,人群纷纷闪开,让出通道,仿佛离去的就是死者本人。
因为总统的到来,报纸媒体的记者中也实时的通过文字表达出悲惨之情,号称银行家的离去是法兰西经济的一盏明灯熄灭了。而实际上马塞尔佩里顾仅仅是一个小银行罢了,到了最危机的时候谁也想不起来这是曾经的明灯下的银行,任其关门大吉了事。
然而当保尔从三楼一跃而下,试图结束自己年仅7岁的生命并追随爷爷而去的时候,葬礼则彻底的陷入混乱中。
家庭老师兼玛德莱娜的情人安德烈感觉很不满意,因为自己想给一家报纸好好把这场葬礼写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出来,以便能闯入文坛,最后只能陪着玛德莱娜一起去抢救保尔,浪费了一次写文章的机会。
茹贝尔,这位银行经理虽然求婚玛德莱娜无果,虽然心里有怨言此时表现还不错,直接把玛德莱娜的叔父夏尔拉过来撑场子,而后者却有些茫然,虽然浸染政坛多年,脑子依旧感觉不好使,这个并不聪明却很狡猾的家伙表面上悲伤,心中一直想的是如何取悦选民,想着未来自己的经费来源是不是少了哥哥的支撑应该如何办。
..........
《火光之色》这本小说多页,可以说是大部头的小说,其中涉及到的人物注定非常繁杂,然而在皮耶尔勒迈特的笔下,通过这个葬礼的开场却让多数人物在其中显形,每一个都在想着自己的问题:金钱、前途、政治等等,唯独缺席的是发自内心的悲伤,悲伤是死者自己的,如果死者知道悲伤的话。
当然,当保尔从三楼堕落时,玛德莱娜才真正的悲伤和迷茫,此后有意或是无意的迈入了自我的臆想围城中,也让他人有了机会落井下石了。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
《火光之色》主要分两个阶段来讲述整个故事。
-这是从混乱开始到归于沉寂,玛德莱娜带着保尔从云端的所谓上流社会跌入尘埃中。
而曾经她看不上眼的一些人,如茹贝尔、夏尔、安德烈们开始步入所谓的上游社会,当然他们的根基可以说都是从玛德莱娜那里收获的好处,或是欺骗或是行下三烂的手段等等,是他们把玛德莱娜当作人生的垫脚石,从此平步青云,走在金光大道上。
他们不知道的是,永远不要小看一个女性的韧性和反抗力量,正如有人说的,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年是第二阶段,这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玛德莱娜找到了无政府主义者迪普雷,在后者的帮助下,开启了人生的复仇,女性版的《基督山伯爵》故事才变得更加精彩。
在这本书中,玛德莱娜是不是个圣女呢?其实并不,她只是一个银行家父亲惯坏并任性的孩子而已,和安德烈一直偷偷摸摸的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却没有想过和对方长久。
对银行业一窍不通,面对保尔坠楼的打击完全陷入歇斯底里当中,甚至怀疑起是不是家中的那些仆人有人故意使坏让保尔让开下来。
玛德莱娜的任性和无知,让父亲遗留下来的家业就这样被他人很轻松的骗走了。
生活中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能够拯救她和保尔只有自己,当她开始真正醒悟的时候,正如文中说的:多年的时间,通向一个一秒钟下定的决心。
保尔的自我救赎则是寻找到人生的方向,通过与女歌唱家索朗日的歌剧和交流中慢慢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他要做广告学的达人。
如同他同母亲说的,为什么哪些产品卖的好?产品本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制造起来很容易,只因为广告做得好,人们才去买的。他们做的是广告,我要做的是广告学。
所以,这对母子相携相伴,一个要复仇一个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启了自我拯救之路,这也是本书中最值得欣赏的地方。
你感到痛苦的时刻,就是你蜕变的时刻,它让你的生命变得丰盈而强大。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在于自己的选择。
人性的复杂
每个人在人生的路上都是不断的选择当中,此中体现出来的则是人性的复杂。
斯宾塞曾经说过:善恶只在一念之间,悲欢贫富亦复如是。
是天使还是恶魔,有时这种选择看上去复杂却简单,在某一时刻你会滑向一边,然后再回归到另一边,而在这本《火光之色》中深刻的剖析了为什么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每一个人都在做自己,只不过当时的选择就是如此而已。
茹贝尔当了多年的银行经理,在玛德莱娜父亲的指挥下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他想要挤身上游社会却总是够不着,即使曾经有一个希望能够成为玛德莱娜的丈夫,然而后者却沉迷于和家庭老师的偷情。
所以,当头顶上的那片天和控制没有了,玛德莱娜又对银行业如此无知时,在他的心中,无法通过联姻的方式迈入上游社会和财富的高峰,那么就自己伸手去拿吧。
虽然他很无赖,对于事业却充满着热心,想制造喷气式发动机的决心很强烈,若是成功对于法国的航空业是个促进,当然顺便给自己带来最大的财富也是真的。
安德烈对保尔带来了无尽的伤害,可以说是间接的促成了保安的跳楼事故,但是他对于报纸杂志的热情一直高涨,在此事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只是道德上的无底线和功利,最终让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玛德莱娜在复仇指挥他人大肆破坏着茹贝尔的发动机项目,对于法国的航空业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是没有人知道,甚至还带着偷盗来的图纸和德国纳粹接洽,要把这个发明专利卖给德国人。
也因为这事差点和迪普雷决裂,迪普雷虽然号称是无政府主义者,和玛德莱娜在一起,坏事可干了不少,也成为了前者的情人,但是他对于法国依旧有一份情,认为玛德莱娜复仇得过了火,总不能把如此机密的东西卖给纳粹。
然而,玛德莱娜玩了心机,给了德国一个“被放弃的假设”的文件,忽悠了对方,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的研究得出来。
文中很有意思的写道:
迪普雷也跟着笑起来。这可是,玛德莱娜心里在想,她认识他以来的第一次。“现在,迪普雷先生,您愿不愿意过来睡在我这里呢?”
《火光之色》中的这些人物形象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有的只是为了一时的私利展现出来的人性复杂性,而且当个人遇到国家层面时,取舍也是充满了正能量的。
如书是有一个动人的角色,那就是索朗日,这位胖胖的女歌唱家和轮椅上的保尔建立了亲密的联系,这种不是爱情的情让人读上去异常感动。
索朗日文化不高,和保尔通信时错别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化着浓艳的妆,看上去只是庸俗的粉脂,然而她的内心却是少女心,并充满了正义感。
最后一场德国绝响的演唱会,以艺术的形式对纳粹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让纳粹们有苦说不出,毕竟是自己请来的歌唱家,捅出了乌龙事件。
索朗日死后却被世人误解,最终通过保尔之口,不断的向新闻界解释,终于让大家都明白了:纳粹们是如何殚精竭虑地炮制了一个传说,却又迫不及待的打碎了它,因为它彻底错估了女明星的内心精神等等。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皮埃尔阿苏里这样评价《火光之色》:优秀的故事,紧张的节奏、强烈的画面感、大胆的想象力,这是一本真正出色的小说。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和大故事,展现了在时代浪潮之中,在面对生活和绝望之时,玛德莱娜是如何真正反击和蜕变的。
而在这种反击和蜕变中,我们体会到了人性的种种不堪和纯净,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简单、光明和黑暗,从来没有一直纯粹、绝对的好人,只因为我们都是真实的人,而真实则注定了我们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