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遇到城池久攻不下,为何不能直接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health.yealer.com/bdf/2017/2017-03-17/m/10186.html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人类从有历史记录开始,战争就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和平永远都是极少数时间。究其根本,主要是有限的生产力与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充满强烈矛盾。从周代商分封建国开始,各诸侯国就开始互相征伐,不过击败对方军队并非是战争的最终目的,只是一种必须过程。因此对双方而言,最好的作战方式就是用计谋夺得敌方的重要城池,最后只需要谈判割让即可,毕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池丢失,基本上就代表着敌方失去了抵抗力量。

▲古代战争场景剧照

在这一思路之下,占领城池的多寡就代表着双方的实力差距。因此只要能通过外交或者阴谋手段夺取城池时,将领们多半是不会通过武力手段的,武力征服不仅劳民伤财,更容易导致己方本土空虚,被人趁虚而入。不过武力手段从来都是不可缺少的重头戏,毕竟总有谈不拢的时候。不过这实在是下下之策,因为攻城比起守城不知要难上多少倍,兵家讲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不幸陷入了围城苦战当中那可真是有苦说不出,费时费力还特别磨人,还要谨防敌军增援。比如当年蒙古大军围攻钓鱼城,硬是围困了三十年之久。

▲合川钓鱼城旧址

另一方面,古代城池一般有着四四方方的城墙,各个方向均有城门,其中又有一个主城门。相对而言,主城门比起其他城门更加高大,而且有许多机关和射击孔,是参照边关要塞地区的城门来修建的,常年有重兵把守,遇到紧急状况还会对进出城门的人严加盘查,甚至干脆闭门不出。打仗的时候要想攻下城池,那么首先要攻下敌人的城门。遗憾的是,古代城门一般都是依托地形而建,常常建在交通要道或是关山险隘处,战时一般都能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古代城防场景复原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一味死磕的做法会让己方军队损失惨重,围攻久了还会导致士气低迷、军心涣散。那么这些将领为何不直接绕过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率军深入敌后去攻击防守薄弱的城池呢?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不是没人想到过,只是最后都吃了苦头,也就没人敢再尝试。

▲古代攻城场景雕塑

说起来还是地势的原因,由于这些城池和城门位于交通要道或重要关隘处,往往就将行军路线彻底阻断,如果想要绕过城池,就意味着行军路线会明显变长,很可能就是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再者,绕远行军会导致补给线边长,对人力物力的压力必然加大,同时也考验着己方的后勤运输能力,更何况运粮队还随时面临着被敌军掐断的危险。第三,绕远行军很可能导致部队在不熟悉的地形中行军,充满大量未知因素,假如不幸遭遇埋伏,那么连往哪个方向撤退都不知道。所以对兵家而言,“孤军深入”乃是大忌。

▲古代战争场景模型

相比起来,围攻虽然兵力损耗较大,但可以有效规避上述风险,而且还可以在城破之时劫掠一番,然后坐拥新的城池,算起来要比绕远行军省事很多,性价比也要高一些。因此大军围城久攻不下之时,一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增兵继续作战,要么干脆撤兵,反正绝不会选择绕行。从这一点来说,现代人虽然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强过古人,但关于地形优势在战争中的应用,古人未必比现代人差,毕竟这是保家卫国的本事,学艺不精恐怕就有城毁人亡的危险。

参考资料:

《中国历代战争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