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化营销背后的跨界乱战(六)
定制化营销有一个更好的说法,就是千人千面的传播;另一种说法就是“一对一”的营销。这些称谓可能始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因为手机是人类发明出来的最亲密的机器;电脑有可能借给别人用,手机却很少借给别人玩(除了打电话之外)。手机随身携带的属性也第一次把线上和线下连接起来,把人的行为轨迹、消费信息、浏览习惯全部一股脑打包了起来。
一位大数据营销专家这么描述大数据如何精准定位消费者的需求:首先,我要能识别你,或者至少是除去真实身份信息之后匿名的你;然后,我要知道我对你了解多深,知道了这些之后,我就可以去匹配哪些广告商愿意对你做推广,同时开出价钱;最后,我希望在0.2秒之内把广告推到你的眼前。换句话说,了解你,拥有你的历史行为信息,匹配品牌需求,就能做好精准营销了。
这种精准营销可以精准到什么程度呢?宝洁的市场营销官说:从你的手机,我就能知道你最近出差是住在四星级的酒店还是两星级的酒店,你是坐火车还是坐飞机。
这些信息最大的用处是能够帮助商家把消费者分层、分群,如果能把消费者按照他们的行为属性和个人信息分成细小的人群,就能针对人群的特点制定出有计划性的推广方案。这种分析的运用,也意味着在大数据时代,营销的起点不再是创意、而是数字洞察。
美国社交媒体平台脸书(Facebook)就搜集了用户多项个人信息和消费记录,然后再从全世界多个数据掮客手中搜集相关的个人信息,包括医疗记录、会员卡信息、选民登记信息、房贷情况、付款凭证等,为的就是能够尽可能全面地画出用户画像。脸书与雷克萨斯合作,利用脸书的用户画像和雷克萨斯自由的用户信息,制作出几千个不同的广告小视频投放在脸书上,在美国市场就获得了较好的推广成绩。
问题是,脸书不仅搜索数据,还构建了自己的“数据围城”搜集了海量的信息却不愿意分享。平台对数据的垄断,让数据分享变成一种幻想。
脸书和谷歌之所以能够基本瓜分美国的在线数字广告市场,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构建了自己的数据围城。但这并不意味着定制化营销的市场就被这两家企业所垄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又一个巨头亚马逊跨界进入在线广告市场。因为相比眼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