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们说到,腓力二世通过自己无与伦比的政治外交政策和天才般的军事能力,几乎统一了巴尔干半岛的古希腊世界。同时,在对儿子亚历山大的教育方面也是相当重视,将他视为未来接班人培养。在他十三岁时,聘请了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帝师。腓力二世在外出征时,让亚历山大监国。甚至在一些重要战役中,将马其顿的主力骑兵队交给亚历山大指挥。
公元前年8月,在波奥蒂亚地区的城市喀罗尼亚东部的广阔平原上,希腊联军和马其顿军进行了大决战。马其顿军的右翼是由腓力二世指挥的近卫兵部队,中央是密集步兵方阵,左翼则是亚历山大率领的骑兵部队,包括轻装兵在内,总兵力共有三万四千。十八岁的亚历山大第一次参加正规军队的战斗,就被分配了重要任务——指挥马其顿军队的精锐骑兵。我们前文讲到马其顿的主力是骑兵部队,由此可见腓力对儿子的器重。
希腊联军中,雅典军现在左翼对阵腓力二世,中央是同盟各国的步兵部队,以底比斯为中心的波奥蒂亚军在右翼与亚历山大对阵。包括轻装兵在内,希腊联军的总兵力为三万六千四百。特别是最右翼,底比斯军中最强的神圣部队,这支三百人的精锐部队自公元前年成立以来,未有败绩。
战斗一开始,腓力二世便将步兵部队迅速后撤,对面的雅典军马上追击。当雅典军的队列拉长变得混乱时,腓力突然反击,将他们击败。中军的各国部队为了不和雅典军拉开太大距离,便向左翼运动,右翼的波奥蒂亚军也紧跟其后。于是,底比斯阵列中产生了许多间隙。亚历山大抓住机会,率骑兵部队突入,成功穿过神圣部队侧面绕到他们背后,狠敲一记闷棍。后来,在底比斯人公共墓地里挖掘出了具士兵遗体,应该就是神圣部队的战死者。三百人的特种部队,只有46人生还,直接被打的不成建制,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就这样,这场战役以马其顿军的压倒性胜利告终。凭借后退战术扰乱敌军阵列,然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分割包围,逐个击破。充分体现了腓力二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亚历山大在此后的东征中也大量模仿这一战术,每每都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战果。另一方面,希腊联军虽然在人数上占有些许优势,但是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仅雅典就有超过一千人战死,两千人被俘。
雅典人收到战败消息以后,全城戒备积极备战,防止马其顿军的全面围城。然而,腓力二世却无条件释放俘虏,归还战死者遗体和遗物等宽大政策和雅典议和。而且派去议和的代表是亚历山大和忠臣安提帕特,可见腓力对这次议和的重视。同时,亚历山大虽然熟知希腊文化,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到访他向往的雅典。不知道他当时的内心想法如何,可惜没有留下任何一本文献对这方面的记载。
相比之下,腓力二世对底比斯的处置则严厉得多。要求大量赎金才释放俘虏、归还战死者遗体。而且,他还要求处死或流放反马其顿派的领导者,并让亲马其顿派的流亡者归国,建立起三百人的寡头派政权,甚至还在卫城派驻了马其顿军队。
之后,腓力二世招集希腊各国代表至科林斯,宣布了他的战后构想。公元前年,除斯巴达以外的希腊各城邦都接受了这一构想,成立了科林斯同盟。同盟条约规定保障各城邦的自由与自治,禁止变更政体,消除债务及土地再分配,保障海上运输安全,将背叛者视为敌人。在雅典卫城出土了一件碑刻,上面记载了条约末尾各国代表的誓约。上面还列出了参与国名称和各国决议权数量。决议权则是根据各国能提供的兵力大小来分配的。腓力二世被任命为统帅,分配各国应提供的兵力,动员他们成为远征波斯的同盟国。自即位起二十余年,腓力终于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巴尔干最强统治者。
公元前年春,腓力二世着手远征波斯。首先任命重臣帕曼纽等三人为指挥官,派遣一万人的先遣部队,度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登上小亚细亚的土地,“解放”希腊各城市。
初夏时,腓力二世的女儿克娄巴特拉和邻国摩洛西亚的王子亚历山大举行结婚仪式。新娘是大帝的妹妹,新郎是大帝母亲奥林匹亚斯的弟弟,也叫亚历山大,因此是舅舅和外甥女的结亲。为进一步强化两国同盟关系。
腓力二世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力和名声,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这次婚礼,招待了来自整个希腊世界的众多名人。宴会上,希腊各强国的代表们一个接一个地向腓力二世献上黄金王冠。虽说是女儿的婚礼,但是真正的主角无疑是达到了权力和威望巅峰的腓力二世自己。这次庆典也是远征波斯前的盛大壮行会。
宴会结束的翌日,预定在宫殿后面的剧场举行音乐会。还未天亮,宾客就纷纷进入剧场。终于,腓力二世身着一身白衣,出现在剧场中。陪伴在他左右的是两位亚历山大,即他的儿子与女婿(也是大舅哥),护卫也被命令保持一定距离的跟随在他身旁。然后,他走向宝座,在离开两个年轻人有一步之遥的一瞬间,贴身护卫帕萨尼亚斯突然逼近,用偷偷携带的短剑刺入了腓力二世的胸膛。腓力二世仰面倒在地上,随即驾崩。刺客飞奔出剧场,跑向准备逃跑的马匹,护卫兵赶上去抓住了他,用长矛将他刺死。
这样的剧本谁也没想到,光天化日之下,在全场观众面前上演的暗杀剧。在那一瞬间,腓力二世从辉煌的顶峰坠入地狱,享年四十六岁。这无疑是在人生鼎盛时期突如其来的末日。
帕萨尼亚斯刺杀国王主要是个人原因。他因为同性恋的纠葛对腓力二世怀恨于心。虽然大家可能会叹息“居然只是这个缘故”,往往历史就是充满这种戏剧性。在古希腊,同性恋十分平常,甚至因为同性恋问题刺杀国王,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当然,在后世有很多人认为腓力二世被刺杀的原因绝对不会这么简单。毕竟他的敌人那么多,不说爱琴海对面的波斯人,就是希腊世界内部也有很多的政敌。到底有没有幕后黑手?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了。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