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随意的一个安排,竟埋下玄武门之

书接上文《我,唐高祖李渊,是被儿子黑得最惨的开国皇帝》。

李渊得两儿子李建成李大、李世民李二的支持,顶住压力,终于等到天气放晴。

于是李渊指挥大军顺利斩杀宋老生,度过他发兵起义的第一道难关。

之后李渊再没碰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一路势如破竹,直到他来到此行的第二道难关,河东郡,之所以说这里是第二道难关,是因为守关Boss乃是大隋名将屈突通,前文讲到李渊大表弟杨广的亲信杨玄感叛乱,就是此人去平的叛,他是个鲜卑族人,作战勇猛,最善突袭,世人皆说: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可见其威猛。

屈突通

李渊当然知道这位老战友多厉害,便叫来先锋部队的将官王长谐与刘弘基,千叮万嘱,语重心长的交代两人,说屈突通最善偷袭、突击,千万留神。

两人听命,领军出发,渡河后刚刚扎下营帐,就迎来了屈突通派出的偷袭部队,虽然王长谐二人因为得了李渊的提示,一直高度防备,可惜却没有什么用。

不是二人不给力,奈何敌军是高达。

前来偷袭的部队,就是远征高句丽时曾立下赫赫战功,人人身着明光铠,头戴赤金盔,临阵冲锋用马槊,步战肉搏使砍刀,专啃硬骨头,大隋军队战力排名第一,左臂上纹着雄鹰的杨广直属亲卫队——骁果军。

王长谐在这样一支军队的突袭下,顿时被打的七荤八素,哭爹喊娘,连北都找不着,眼看就要兵败如山倒,却没想到天降神兵,专门居中救应各部的史大奈率数百骑兵抄后路也来突袭骁果军,突袭与反突袭!

王长谐与史大奈合兵一处,反将骁果军击退,不用奇怪为什么大隋第一的骁果军为什么会被史大奈的突袭下冲散,史大奈是突厥人,这支直属于他的骑兵的来历可想而知。

屈突通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主,听说自己的偷袭部队居然失败了,立刻调整对敌策略——死守河东,趁机偷家!

李渊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顺利来到河东郡,随即指挥大军强攻河东,几次冲锋下来,李渊怂了,骨头太硬,根本啃不动。

李渊做事一向是一个原则,内事不决就开会,外事不决还开会,啥事不决都开会。

李渊自己先抛砖引玉,他的想法是,绕过河东郡,直接杀进关中,把屈突通晾在这不管了,反正又不是只有这一条路。

李渊的大秘书加参谋长裴寂立刻跳起来反对,理由很简单,河东郡你都打不下来,还打什么长安?开玩笑要有限度,你就不怕被前后夹击吗?到时腹背受敌,必败无疑。

李大没吭气,不知道在想什么,但李二就不干了,他坚决地站在老爸这边,说屈突通乃“自守贼耳”,根本不必甩他,绕过去,打!

裴寂据理力争,李二不甘示弱,在中军大帐里吵得不可开交。

李渊一看自己儿子和秘书头子吵得都快打起来了,不由头大如斗,干脆当个和稀泥的,大手一挥,拿出最终方案:分兵!留下部分包围河东郡,其他人马绕路,走!

就这样,李渊带领大军渡过黄河,直奔长安,死守河东郡的屈突通懵了,追?还是不追?这是个问题啊!纠结!

屈突通已经六十多岁,难免想的多些,他在那想,李渊可不耽搁,一头就扎进关中,沿途的地方官可不大清楚里面到底有什么内情,只知道唐国公李渊已经打进关中,距离拿下长安只有一步之遥,此时不从龙?更待何时?

看着纷纷来降的众多大隋官员,李渊激动坏了,尤其是第一个来投降的,是华阴令李孝常,此人手中掌握着重大粮食储备设施永丰仓。

粮食在手,天下我有!有了这一大笔粮食,李渊想要多少兵就可以招多少兵。

兴奋过头的李渊命令世子李大、司马刘文静以及之前差点被骁果军爆菊的王长谐等人驻守永丰仓、潼关,又命令李二经略渭北,扩大领地,两个儿子一守一攻,安排得天衣无缝。

对于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李渊来说谁攻谁守确实无所谓,毕竟两个都是自己儿子,然而,正是这一步棋,让李大李二走向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李二借此机会实力做大,为未来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伏笔。

回过头来说屈突通,这老屈头终于想通了,河东郡丢了,最多算是战败,如果长安丢了,这口大黑锅会让谁背呢?

想到长安城中还有杨广十二岁的孙子代王杨侑,屈突通不由打了一个激灵,立刻下令集结精锐,突破围城部队,快马加鞭猛追李渊。

在距离潼关三百里时,老屈头遇到了驻扎此地的刘文静,但是老屈头根本没时间搭理这些虾米,直接绕过军营赶到潼关,却不知潼关早都投了,老屈头在关前叫了半天门,守将才慢慢吞吞爬上城墙,耷拉着眼皮也不说话。

老屈头大怒,骂道:“你瞎啊,还不给本将军开门!”

守将磕磕巴巴地说:“我、我不是虾,我是蟹,谢老三啊,屈将军怎、怎么还不认识我了?”

老屈头差点当场被气到扑街,看着守将那副表情,怎还不知这货已经投降了李渊,这南下之路都被李渊给堵死了,就把他这老怨种留在外面,进退两难。

老屈头越想越憋屈,就想起了到潼关前遇到的刘文静,一个回马枪就杀了回去,不为别的,就为了出这一口鸟气,可怜刘文静半夜睡得正熟,突然就遭到出离愤怒的老屈头使出的看家本领——夜袭!

刘文静三营官兵被打挂了两营,自己还中了一箭,眼瞅着就要完球,老屈头那边的部将却下令收兵吃早餐去了!刘文静这才捡回一条小命,但也养了半个多月才养好。

李渊呢?李渊此时这段时间早已完成集结,加上新招募的兵马,大军人数已经达到二十余万人,此时正不断派遣使者进入长安劝降。

可惜,长安方面根本就不打算投降,李渊决定不再等待,令旗一甩,给我上!

长安的城墙虽然比河东郡不知坚固了几倍,但却没有老屈头这样的名将,李渊占尽上风,眼瞅着就要大胜,此时却传来一个让他挠墙的消息:他家祖坟让人刨了。

当初他起兵造反后不久,他15岁的五儿子李智云被人抓住送到了长安斩首,已经让他暴跳如雷,发誓要给李五报仇雪恨,现在祖坟又被刨了,李渊几乎有了屠城的冲动。

好在枭雄的行动并不会被情绪左右,长安很快被攻陷,从攻打开始算起,到城池陷落,一共只打了十三天。

李渊进城后,秋毫无犯,府库封存,百姓减负,连隋朝的皇亲国戚提供保护,但是不代表他忘记了私仇。

第一个被压赴刑场斩首的,就是主持防御工作,坚决抵抗李渊的阴世师,李渊杀他不是因为他顽强抵抗,而是因为他就是那个下令杀了他爱子李五的官员。

第二个,是京兆郡丞骨仪父子,骨仪就是下令刨了李渊祖坟的官员,李渊对他恨之入骨,所以干脆把他儿子一起叫来做搭子,父子俩一起被送上了路。

第三个没杀成,为啥?因为这个人是李靖,后来的卫国公,看在李二给他求情的份上,加上李靖确实谈吐不凡,李渊捏捏鼻子,容忍了李靖在他起兵时背叛逃走,妄图告密的大罪。

处理完私事,李渊宣布立杨侑为新君,正式通知大表弟杨广从此退休,他本人则从唐国公进阶到了唐王。

这时李渊才想起来,老屈头到哪了?赶紧叫人,来呀,派人去把我这老朋友招降!

第一个去招降的,是老屈头的家里的下人,老屈头废话都没有一句,直接一刀剁了,第二个来的是老屈头的儿子,这个老屈头真下不去手,就用弓箭把自己儿子逼退。

当老屈头知道长安已经陷落,他决定立刻就动身去往东都洛阳,刘文静这时候伤也养好了,死活也不让老屈头走,老屈头带兵前面跑啊跑,刘文静就在后面玩命追,老屈头看到刘文静就来气,摆好阵势准备好好修理修理这小子。

没想到那个曾经下令停止进攻去吃早饭的部将早已投了,阵前突然就嚎了一嗓子:京城已经被攻陷了!你们都是关西人,现在要跟着这个老头去哪?

军队就地解散,老屈头傻了,咋也没想到能是这么个结果,长叹一声,无奈归降。

三个月后,大表弟杨广遭遇兵变,千秋霸业成一梦,徒留骂名传千古。

又两月,唐王李渊在长安太极殿宣布即皇帝位,年号武德,国号: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