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大学教授因毒舌惨遭被大学开除,却凭

我们要说的是一个有文化的毒舌男,还是特有文化的那种。他就是钱钟书,静下心读下去,你会有所收获。他嘲讽众生,同时隐藏自己。有个读者,看了《围城》,惊为天人,打跨洋电话,要求见面,钱钟书说,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非要见下蛋的母鸡呢?如今,这只下蛋的母鸡,已经仙去。作为读者,只好见字如面,在他老人家的传记里,聆听教诲。事实上,为钱钟书写传记是有风险的。这位毒舌大师讲过,你若要知道一个人,就看他为别人做的传。按照这个逻辑,给钱钟书写传记的人,写的就是他自己。不得不说,钱夫子此言甚毒。那些想为钱钟书立传的人,听到这句话,99%都绝了念头。毕竟,按这个说法,给钱钟书立传,等于给自己立传,谁的脸能那么大呢?可偏偏有人敢写。这个人就是汤晏,纽约大学的历史系博士。他无惧钱钟书的毒舌水逆,网球不打,电影不看,白天睡觉,晚上写作,从半夜干到天明,开了整整两年夜车,为钱钟书写了传记。汤晏对钱钟书的“毒舌”做出反击。他澄清了关于钱钟书的四个扑朔迷离的事件:1.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确实得了鸭蛋。2.钱钟书在牛津时,有一门功课不及格。3.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是被解聘的。4.《围城》里的唐晓芙,就是杨绛。钱钟书小时候长辈让他抓阄时,抓到一本书,举家欢庆,遂按照“钟”字辈排下来,取名钟书。虽然抓阄的时候,手气不太一样,但钱钟书跟贾宝玉有个共通点,他俩都不是循规蹈矩之辈,性格里有叛逆因子。钱钟书的奶妈,是个寡妇,身体壮硕,奶水充足,她有时会发呆,被大家称作“痴姆妈”。家里人说,钱钟书爱“胡说八道”,就是因为吃了痴姆妈的奶。钱钟书的老爸钱基博,见儿子嘴里没个把门儿的,便给他取了个字,叫“默存”。典出自《易经》,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钱钟书与父亲按旧时习俗,钱钟书一生下来,便出嗣给长房,由大伯钱基成抚养。钱基成是个名士,每天要上茶馆。每到这时,他就花一个铜板,给钱钟书买个大酥饼,再花两个铜板,向书摊租一些《说唐》《七侠五义》之类的通俗小说给他看。酥饼饱腹,小说悦目,但这些都无法满足钱钟书。作为一个爱思考的骚年,他往往能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比如,若关公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80斤重,如何敌得过李元霸那对斤重的锤头?如果李元霸进了《西游记》,又怎能敌得过孙悟空那斤的金箍棒?这种冷血杠精般的童子功,形成了他日后的治学特色。这么说吧,钱钟书搞学问,正如他的毒舌,都不是出于什么复杂目的,是因为趣味。鸭蛋往事年9月,钱钟书进入清华大学,坊间传说,他属于“非正常录取”,因为他数学考了零蛋。关于零分的传言,钱钟书后来有两次回应。第一次是年,钱钟书随中科院代表团访美,有记者问起清华的“鸭蛋往事”,钱钟书予以承认,表示确有其事。第二次是年,钱钟书访日,在京都座谈会上,又有人问他同样的问题,钱钟书则改口,称自己数学没有考零蛋,而是考了15分。零蛋跟15分,看似半斤八两,实际上关乎排名,比他低一班的季羡林,数学考了不到10分。当然,钱夫子能进清华,不是因为他数学考了鸭蛋,而是因为他的中英文特别棒,这才被破格录取。进入清华后,钱钟书开始了“毒舌人生”钱钟书在课余时间写文章,发表在《新月》《大公报》等杂志。文章口气不小,拿古代圣贤开刀,说“孔子是乡绅,陶潜亦折腰”。钱基博读了儿子的文章,大皱眉头,觉得这是对古人的不敬。他回信说,这些话太轻狂,我希望你成为诸葛亮、陶渊明那样的人,不希望你学胡适和徐志摩。其实,钱钟书虽然为胡适办的《新月》写文章,但也经常在文章里嘲讽胡适。胡适年7月,钱钟书刚念完大一,还不到20岁,就接了个“大活儿”,替父亲捉刀,给钱穆的新书《国学概论》作序。钱基博让未及弱冠的儿子捉刀,是慧眼识珠,看出钱钟书的才华,更胜过自己,同时,也给儿子一个试练的机会。钱钟书也不推辞,洋洋洒洒千余字,一挥而就,甚至在字里行间,对钱穆书里的不当之处,有所褒贬。序文写好后,钱基博一字不改,交付钱穆,而后者竟未看出,还在自序里,再三致谢。20世纪80年代,钱钟书名满天下,杨绛写了篇《钱钟书与围城》,把这件事捅破了。钱穆得知钱氏父子整蛊自己,心里不是滋味,在随后出版的钱穆全集中,将这篇序言删除,同时将自序里感谢的话也一并拿掉。毒来毒往钱钟书毕业以后,赖以谋生的职业是教书,他在光华大学任教时,讲授西洋文学。说是教书,其实跟脱口秀也差不多。据光华校友回忆,钱钟书上课,左手拿一本牛津小字典,右手拿一支粉笔,旁征博引,妙趣横生,逗得学生不时大笑。年,《人间世》的主编林语堂,搞了个“年我所爱读的书籍”专栏,邀请一众名家赐稿,撰稿者包括周作人、沈从文、老舍、叶圣陶、钱钟书等。当时的钱钟书,年方二十四,跟前辈作家同题竞技,毫不怯场。他那篇书评叫《马克思传》,是这么写的:书看得太少了,又赶上这个善产的时代。年大作早已上市,自己还在看年甚至年的东西。只记得几天前看到一本《马克思传》颇有兴味,倒确是今年出版的。妙在不是一本拍马的书,写他不通世故,善于得罪朋友,孩子气十足,绝不像我们理想中的大胡子。写完后,钱钟书发现自己看错了题目,并不限于年出版的书。对此,他潇洒地加了个附记:宽题窄做,悔之无及,懒得重写,由他去!年8月13日,钱钟书偕新娘杨绛,搭一艘英国船,去牛津留学。海外留学的经历,给钱钟书那本堪称“毒舌宝典”的《围城》,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素材。当时,很多中国学生到了欧洲,像《围城》里的写的那样,在大学里随便选几门课,混个几年,就以留学生的身份回国。有一些学生,除了镀金,还积极参与一些香艳的社交活动。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回忆,那时德国的留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和陈寅恪两个人是“宁国府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从欧洲返国后,钱钟书应聘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年春,清华大学迁到昆明,并入西南联大。在西南联大,钱钟书为自己的毒舌付出了代价。毒舌被炒鱿鱼28岁的钱钟书,能在西南联大当教授,领着月薪三百的高薪,原因无他,全凭才华。作为联大最年轻的教授,钱钟书为了让自己看上去老成一些,特意留了小胡子,买了根藤杖,俨然一老派绅士。据许渊冲回忆,钱钟书讲课,幽默风趣,妙语连珠,语不惊人死不休,颇受学生欢迎。当时,昆明电影院正放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钱钟书笑嘻嘻地说,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男的想做罗密欧,女的想做朱丽叶。钱的宿舍,在昆明大西门文化巷,空间狭小,钱钟书称之为“冷屋”。在冷屋里,钱钟书写了不少毒舌文章,题为“冷屋随笔”,有很多都被收入在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其中,有一篇《说笑》,是嘲讽林语堂的。钱钟书写道,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幽默。在文章里皮一下,无甚大碍,但在联大,似钱钟书这般童言无忌,还一语中的,那就有一定的风险了。当时联大的外文系主任是叶公超,文学院院长是冯友兰,外文系教授除了钱钟书,还有吴宓、陈福田。这几位,都是钱钟书的前辈老师。据说,对于这几位老师,钱钟书的评价很毒舌:西南联大外文系根本不行,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叶公超

冯友兰

吴宓年暑假,钱钟书从昆明回上海探亲,书籍及衣物均留在昆明,但他返沪后,却再也没有重返联大。为什么?《钱钟书》的作者汤晏,从吴宓的日记中,找到了蛛丝马迹。年3月8日上午记:闻(叶公超)与(陈福田)对钱钟书不满,殊无公平爱才之意。不觉慨然。过了几天,吴宓又在日记里写道:陈福田拟聘张骏祥,而殊不喜钱钟书。由此,汤晏推断出,钱钟书离开联大,不是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是因为被炒了鱿鱼。毒舌VS毒舌钱钟书因为毒舌,在现实中碰壁,从此说话做事,收敛许多,但在小说创作上,依然不改毒舌本色。钱钟书的短篇《猫》,被认为是《围城》的前奏,在这篇讽刺小说里,随手一翻,都是绿油油、香喷喷的大瓜。从吴宓等人的日记中可知,小说里的角色,影射的都是当时的文化名人。下面,让我们逐个来吃。钱钟书吐槽沈从文是“娘炮”,对于周作人,钱钟书的讽刺更甚,他借小说人物陆伯麟讽刺道:除了向日葵,天下怕没有像他那样亲日的人或东西。在平时,他是日本通,到战事发生,就成了“通日本”。小说里的建侯、爱默夫妇,影射梁思成和林徽因。林徽因

梁思成毒舌自有毒舌磨。有个美女作家陈若曦,仿照《猫》和《围城》的笔法,写了一篇名为《城里城外》的小说,嘲讽钱钟书。小说里的秦徽,影射钱钟书。秦徽跟朋友逛图书馆,看到自己的书本本精装,非常开心,朋友抽出《围城》,书里夹着两张借书记录,盖满了日期。听说它是热门小说,秦徽喜气洋洋地直叫:“年轻时代的游戏之作!”秦徽自己又抽出一本书,是50年代出版的《宋诗选注》,一瞧借书记录寥寥无几,便不动声色地放了回去。看了陈若曦的小说,钱钟书说,陈女士当时也在场,虽加卡通式描绘,尚属笔下留情也。年7月,陈若曦游大陆,拜访钱钟书,向其“请罪”,钱钟书哈哈一笑,说读后很开心,无罪可请。有趣的灵魂汤晏说,他写《钱钟书》这本书,有个主旨,即是想把钱先生当“人”看,不是当做“神”。确实,坊间关于钱钟书的“神话”颇多,说他看书等于扫描,一目十行,永久储存,相当于一部“活电脑”。按照这些描述,钱钟书即便不是“神”,他也不属于人,而是像X-MAN系列里的“变种人”。林林总总的尬吹,模糊了钱钟的真面容。钱钟书的天才是怎样练成的?答案其实远没有那么夸张,除了时代因素,再就是嗜爱读书,勤奋加上用心。清华校友许振德回忆,钱钟书是在校借书最多的一位,他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馆。钱钟书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到图书馆借书还书,他必怀抱五六巨册,满载而归,而且每看完一部,必做札记。钱钟书看得起劲,曾将图书馆里的书,逐排横扫,把书里精彩或重要的部分,用粗铅笔画上竖线。BodleianLibrary是牛津总图书馆,藏书万册,钱钟书留学牛津时,管它叫“饱蠹楼”,将这里当做他的第二个家,大部分时间都消磨于此。饱蠹楼有规定,所有图书,概不外借,只能在馆内阅读。钱钟书没办法,只好带着笔记本,边读边记。利用这些读书札记,钱钟书写出了《谈艺录》和《管锥编》。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钱钟书。钱钟书超强的记忆力,他的妙笔生花和口吐莲花,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被某个UFO扫描过产生了功能变异,而是长期以来不断练习的成果。钱钟书的毒舌,大抵基于趣味,不含恶意,更没有名和利的算计。吴忠匡说,在为人处世方面,钱钟书极其单纯,像水晶球似的远近自然,外内如一。其实,钱钟书很简单,他人如其名,是一个爱书的人。他的几部大作背后,是古今中外无数典籍浇灌出的深厚学养;他的犀利毒舌背后,则是一颗有趣的灵魂。钱钟书读过的书,普通人可能几辈子都看不完,但那颗有趣的灵魂,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