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复一心想要复国称帝的大燕,究竟灭

                            

原创李硕活字文化

看过《天龙八部》的书友们应该都知道,其中“慕容复”这个角色祖先是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建立“燕国”的鲜卑慕容氏。作为没落的天潢贵胄,被取名为“复”,时时提醒自己复国称帝,为此不择手段、众叛亲离,最终因复国大业屡屡受挫而心智失常,唯有侍女阿碧相伴其左右。

tvb版《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

慕容复心心念念想要恢复的“大燕国”,是指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北燕等国号为燕的政权,简称五燕。年,南燕被东晋将领刘裕灭亡。年,北燕被北魏灭亡。自此,慕容氏诸燕彻底土崩瓦解。

历史学家李硕在其新著《楼船铁马刘寄奴》中,追溯了公元四到五世纪,中国南北分裂、各族争雄、战争扰攘的大时代中,一位出身低微的南国将领刘裕,如何在一次次血战中崛起——两个北方政权、两个江南王朝、若干割据势力,先后覆亡在他脚下;他终结了江南士族百年共和政治,建立起血腥、高效的军人政权。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本书序言,共同了解这个不亚于成吉思汗的战争天才,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代叱咤疆场的故事。

本文为李硕所著《铁马楼船刘寄奴》之序言

慕容末路

公元年,旧历二月五日。慕容鲜卑建立的南燕王朝都城——青州广固城(城址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区西),终于被晋军攻占。

东晋灭南燕之战示意图

屠城命令已经下达。成群结队的晋军士兵在街巷间搜索,寻找还有一口气的敌人。鲜卑人大多皮肤白皙,须发偏棕黄色,被称为“白虏”,很容易辨认。经过八个月的围城、血战、饥荒和瘟疫,他们大多已经丧失了战斗力,甚至瘫软无法行走。

二月的天空,南风开始送来春天的暖意。干涸的护城河床上,嫩绿的狗尾草已经舒展开了叶子。战俘们成排跪在河沿,身旁站着行刑的晋军士兵。随着军官的口令,钢刀挥动,头颅一齐在空中翻滚、落下岸坡。鲜血喷溅的尸体随之被踢下,横七竖八堆积在河底。

乱尸丛中,还有肢体在痉挛,踢踏,然后又被新尸体压住、覆盖。

屠杀之后,全城都将被焚毁。夯土城墙也要被铲平,填入护城河。青草将从乱尸中吸收养分,生长得格外茂盛。

西南的沂山无语绵延,见证了广固城建成以来的八十多年,汉人流民、羯人、氐人、鲜卑人相继成为它的统治者,它经历了三次围城、血战和屠杀。这个因分裂和割据而生的城市,终于要消失了。

不久,燕子会从南方飞来,它们将再也找不到旧巢所在的屋椽,和在屋椽下曾经熟悉的人们。晋军士兵们还在城内搜索,在城外砍杀。和燕子一样,他们现在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北方故乡。

这个轮回,用去了整整一百年。

一百年前,西晋王朝诸王争权,陷入内乱。匈奴人、羯人乘机起兵,攻克都城洛阳。中原大地胡马纵横,生灵涂炭。华北汉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他们和宗族、同乡结成流民群落,在战乱中且战且行,向南渡过黄河、淮河,甚至渡过长江定居下来。曾经短暂统一的西晋王朝,由此变成了偏安东南一隅的东晋王朝。

北魏、南燕、后秦、东晋相邻态势图

这些辗转南迁的汉人,还顽固地保留着北方人的习惯。他们在南国土地上集群而居。除了难改的乡音,他们还把家乡的地名带到了南方。一百年来,他们自报家门,填写籍贯,总是北方故乡的郡县。对他们来说,南方只是暂住之地,他们终究要回到乡国。

所以,这些正在屠城的晋军士兵对鲜卑人毫无怜悯。他们砍杀俘虏,如同祖先在秋后的农田里收获庄稼。

黄河北岸,生活在北魏拓跋人统治下的汉人,正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向广固行来。多数人死在了拓跋骑兵的追杀中,少数南渡黄河的百姓,为晋军带来了宝贵的粮食,也带来了北进西征、驱逐拓跋人和羌人、光复中原全境的希望。

广固城下,北望西顾。幽州,冀州,并州,雍州;中山,邺城,长安,洛阳。这些沦陷中的故园,裹挟着多少人的血泪回忆。当年,铁甲战马把他们驱赶到了异乡,并一次次洗劫他们的新家园。但现在,他们不再害怕了。投降的鲜卑骑兵、步兵,已被晋军整编,和伤兵一起驻扎在城外不远处,对这边的屠杀,降兵们报以麻木与漠然。

弃城逃命的南燕皇帝慕容超,已经被晋军骑兵俘获,他将被送回江南,在都城建康街市上处斩。那里是处决人犯的场所,和他一起处斩的,也许有窃贼,杀人犯。这个曾经的鲜卑皇帝,现在只是晋王朝的一名普通人犯。

士兵中悄悄流传着军官会议的决定:平定南燕后,主力将班师回彭城休整,准备下半年的西征,目标将是羌人姚氏建立的、定都长安的后秦王朝。

冲动和兴奋的情绪在士兵中悄悄弥漫。经过近一年的战斗,他们已经黑瘦疲惫,蓬头垢面。他们知道,平定中原的日子不远了。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意味着回到故里,更有胜利的封赏、出人头地的前程。以前,只有出身高贵的士族才有资格做官,但如今,只要战场立功,就不愁富贵显达、光宗耀祖。那些指挥他们的军官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一切的希望,都集中在城头的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远征军的统帅,身材瘦高的中年将领刘裕。老兵中流传着关于他在战场上的种种神奇传说,他是官兵心中的战神。他现在的官职只是三品中军将军、扬州刺史,爵豫章郡公。但士兵私下都称他“刘王”,甚至叫“刘武王”。这些文化不高的士兵们不知道,“武”是谥号,死后才能有。

短短六年间,刘裕和他的老兵们,不仅从篡位者手中再造了晋朝,还向北方异族亮出了流亡者们的反攻之剑。如今,关河澄清已指日可待。

刘裕其人

此刻的刘裕,看着城下已进入尾声的屠杀,心却在南方千里之外的建康城。

现在的远征军中,只有他和一位年轻的将军知道,一场惊天大乱即将(也许已经)在后方爆发:盘踞广州的天师道教主卢循,要趁刘裕远征之机悄然起兵,从海道北上占领建康。

天师道是刘裕的老对手。十一年前,他们在长江下游发起暴动,席卷江浙。刘裕的戎马生涯,就是从和天师道军作战开始的,那时他还是一名最低级军官。和天师道交手数载,刘裕深知这些人的优势:惯打海上游击战,造船和水战正是他们所长。

如今晋军主力在外,建康守备空虚,晋安帝司马德文是个白痴,镇守后方的重将刘毅又患病不起。如果天师道军扬帆北上,建康无异于囊中之物;而在北方前线,虎视眈眈的拓跋人和羌人随时会把这支师老兵疲的远征军踩成齑粉。

而且,现在远征军中已经混入了天师道奸细,正在秘密争取倒戈者,准备里应外合、南北齐举。年轻的将军沈林子就是这样获悉此事的,但他秘密报告了刘裕。刘裕不敢打草惊蛇,他要等克定广固,才能回头处置卢循。

而今,广固终于攻下。安排好占领区的善后事务,刘裕火速班师南归。军队里一部分是伤残士兵,一部分是收编的燕军俘虏,能作战的晋军只占一小部分。他们开进到下邳城,这里是北伐的后勤基地,有泗水南通淮水,循运河可抵长江。刘裕此时才敢逮捕、处死军中的天师道奸细。他在这里留下了伤兵,带着有战斗力的部队从陆路加急南行。

天师道卢循广州起兵路线

出下邳不远,迎面又遇到建康派来的加急信使。原来天师道已经起兵,但不是走海路,而是翻越南岭,顺赣江、湘江而下。刘裕的老战友、江州刺史何无忌带兵迎战,大败身死。敌军已经进入长江,随时可能顺江而下,建康城陷入惊恐。密信还告知刘裕,朝廷正准备放弃建康,北上投奔刘裕军。

军情火急,刘裕让部队继续赶路,自己带几十名卫士和军官兼程换马向南狂奔,到达长江北岸。他登上江边一条渡船,驶向南岸的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市)。

当年的长江就在京口一带入海。这段江面宽数十里,波涛汹涌与大海无异。摇摇晃晃的船头上,遥望南岸的一线陆地,和烟树遮掩下的京口城垣,刘裕陷入了江水一样的茫茫思绪。

四十八年前,他出生在这座京口小城里的一个贫寒家庭。出生丧母,少年丧父,他跟着后娘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长大。少年时,他在江中洲岛的泥滩上砍伐芦荻卖给人做烧柴,深秋的江水寒冷刺骨。六年前,他又是在这座小城里聚众起兵,向废晋建楚的皇帝桓玄宣战,以志愿投奔的区区一千名兵民,挑战一个庞大的王朝。

他似乎是幸运的。一次次实力悬殊,甚至蚂蚁对抗大象一样的战斗,他居然都是最终胜利者。血战中一次次他身受重伤,但都奇迹般活了下来,留下满身可怕的伤疤。很多人无法置信,只能归因于钟山的山神——蒋神(即蒋子文:汉末秣陵(今南京)县尉,逐盗至钟山下,战死。后在钟山多次显灵,孙权为之立庙祭祀,钟山因此又名蒋山。)与他同命相怜,垂青他这个出身低微的军官。

但这一次,钟山上的命运之神,还会再次眷顾他吗?

中国的“凯撒大帝”

本书是一部涵盖了刘裕一生的战记,前面有些战争他没有亲身参与,但他当时也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