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田园新野美如画,干字当头再出发。近年来,新野县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遵循,深入实施“两轮两翼”战略,确立了“田园新野”的发展理念和目标定位,并以此为引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新野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进入新时代,新野就如何加速振兴、实施跨越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谋划,一座三国文化名城、纺织服装新城、生态宜居绿城正在古老而生机盎然的大地上崛起。
6月29日,新野县委书记燕峰应邀走进南阳日报“党媒会客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访谈中感受县域治理“三起来”的新野实践。
记者: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请您谈谈对“三起来”的认识。
燕峰:
县域治理“三起来”要求,洞察了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县域治理,怎样推进县域治理”的时代命题,是全面、系统、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战略谋划、发展目标、路径选择和价值取向的高度统一。
习总书记指出“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在践行“三起来”上,县委书记是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肩上担负着重大责任。我认为践行好“三起来”要求,对上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对下要领导乡镇、村(社区),促进发展、服务民生。既要做好总量大、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竞争力强的“强县”,又要做好收入较高、稳定就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高的“富民”,要善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要全面推进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记者:近年来,新野县围绕践行“三起来”,提出了“田园新野”的发展理念和目标定位,请您谈谈“田园新野”的内涵。
燕峰:
新野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县,产业明晰、工业基础较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良,与其他县市区相比,“田园”是新野最大的特色。我们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指导,立足实际,提出了“田园新野”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层次:
首先,“田园新野”是品质生态化的绿色经济。要从环境生态、发展方式生态、产品生态三个角度着眼,努力打造低碳、循环、清洁、高效的全域绿色工厂,提供优质、高能、有机的绿色产品,真正让绿色发展理念、生态要素融入“田园新野”发展的肌理。
其次,“田园新野”是形态集约化的强县富民经济。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强大的经济保障力;通过产业聚集区平台集聚,促进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源的高效配置;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和集合,促进规模做大和产能的叠加释放;通过科技、信息、人才多要素集中,促进产业层次的高端化发展,让“田园新野”因内在聚合而富有动力和张力。
第三,“田园新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美丽展现。打造田园风貌,充分展现环境生态之美;弘扬田园文化,充分展现产业形态之美;升华田园追求,充分展现生活状态之美,用田园经济支撑起“田园新野”的美好愿景。
记者:产业是强县富民之本,围绕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请您谈谈新野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是如何做的。
燕峰:
我们按照市委“两轮两翼”的发展要求,牢固树立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将城乡产业布局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发展主导产业,重点抓产业聚集区,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强化链式发展,形成有规模优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主要在县城;
第二个层次,发展有独特优势和产业基础的特色产业,重点抓特色园区、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空间布局主要在乡镇,并向村级延伸;
第三个层次,鼓励有独特资源、有生态文化优势的村庄,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电商和媒体助推,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加速乡村振兴。
燕峰:
纺织服装、智能制造、食品加工是新野的三大主导产业,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占比较大,棉纺织规模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20位,被确定为中国棉纺织名城、省政府重点扶持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百亿级纺织服装园区的要求,确立“提升纺纱、主攻面料、打通印染、发展终端、塑造品牌”的思路,先后建成投产新纺公司12万锭智能纱、罗蒙服饰万件衬衣和20万件羽绒服生产线、华星公司台高档喷气织机、鹏升公司台大圆织机和万件服装生产线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引进了娜瑛服饰、伊莎贝尔等10多家中小服装企业,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已经形成了以新纺公司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特别是年新纺公司染整项目的建成投产,真正形成了“原棉加工-纺纱-织布-印染-面料-服装”的全产业链经营格局,对新野乃至南阳纺织服装产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们坚持向科技要动力、要效益,加强校县合作,与东华大学共建了俞建勇院士工作站,围绕功能性纺织品、新纤维材料研发开展合作,不断向产业链下游纵深发展,引领纺织服装产业上档升级、高质量发展。
燕峰:
我们始终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现状。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金”,围绕“三高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培育智能制造产业,先后招引建成了鼎泰高科、旭润光电、利博精密传动、新正方智能玻璃、金辉铝业等10多个智能制造项目,形成了以鼎泰高科、旭润光电等26家企业为群体的智能制造产业。
年以来,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2%,年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6%,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发力的产业格局。如鼎泰高科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一家“独角兽”企业,研发能力极强,不仅生产微钻针和中大钻头,还生产制造钻针的智能设备,其产品占有国内33%和国际23%的市场,在同行业中排名全国第二、世界第三,去年又实施了扩建项目,启动建设鼎泰高科产业园,新上年产4.3亿支PCB微钻针、1亿支PCB中大钻和台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全部达产后,排名将跃升至世界第一,成为南阳智能制造产业的排头兵。
另外,我们还组团全产业链引进了8家智能玩具企业,重点培育打造,争取把新野建成中国“玩具之都”。
燕峰:
新野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我们依托肉牛、蔬菜、花生、优质小麦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牵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南阳大城市乃至全省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形成了以科尔沁牛业、裕康面业等20家企业为群体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新野是一个蔬菜种植大县,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5万亩左右,全县常年活跃着0多名蔬菜经纪人,有90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多座温室大棚和一个供港蔬菜基地,与河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新品种,推行工厂化育苗、规模化种植,年产量多万吨,产值17亿元以上,菜农人均纯收入达多元,素有“北有寿光、南有新野”之称。我们以建设全国优质蔬菜强县为目标,坚持用产业集群理念谋划蔬菜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的发展路子,先后荣获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等称号。
我们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津湾桃果、上庄黄梨、龙潭黄酒、施庵中药材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的乡村产业。
记者:新野无论在产业还是基础设施上,贯通城乡发展都有很好的基础条件,请您谈谈这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效。
燕峰:
城乡一体、贯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重要路径。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体现了对新时代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深刻把握。从过去农业养育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再到今天的城乡贯通发展,割裂城乡的各种壁垒正在打破,城乡之间各种资源要素平等交换的通道正在打通。城乡关系的重塑,将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以发展城市转移农民的路径,改变乡村从属服务于城市的地位。未来的乡村不是城市的附属,也不仅仅是农业发展的区域,更是重要的生存空间、承载乡愁的美好家园,必将具有并且保持和城市不同的独特价值。
我们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以全域化的视角来谋划城乡贯通,坚持以县城为龙头、以重点镇为节点、以中心村为支撑,持续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一体化,着力构建“1城2区5中心8镇60中心村”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燕峰: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还实施了“四个一体化”:
一是城乡环卫一体化。构建了“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机制,有效解决了平原县人口密度大、垃圾产量大、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大力实施“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构建了“覆盖全域、城乡一体、绿色环保”的公交体系,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先后投入7个多亿,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所,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教室、教具、教师公寓、餐厅的建设,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推行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上的差距,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城乡医疗一体化。大力推行“互联网医疗”,以县域医疗中心和信息化建设、专科建设为抓手,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依托互联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合作机制,让农村群众不出村、不出乡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通过实施“四个一体化”,实现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了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
记者: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中面临的瓶颈、亟待解决的难题,县一级感受最深切,请您谈谈在改革和发展结合上,新野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燕峰:
我们紧紧围绕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精准谋划改革举措,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不断增强新野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变革,“观念一变天地新”,我们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讲课”“周二学习大讲堂”等形式,不断更新干部的思想观念,转变干部的思维方式,激发干部改革的内生动力。
我们深化金财、金源、金茂、金盛、中牧、淯新砂石等六大平台公司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构建了平台公司与城市经营、产业、企业的循环链,先后融资12亿元,有力支撑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的培育发展。
我们深化人才引进机制改革,赋予教育、医疗等单位更多用人自主权;实行“人才项目”捆绑引才模式,做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
我们深化惠民殡葬改革,建设县、村公益性墓地,引导倡树殡葬文明新风,全县常年火化率保持%,被确定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我们还实施了事业单位转企改革、环卫体制改革、城管体制改革、自来水供水体制改革、砂石资源国有化采运等改革,均实现了平稳有序无震动推进。
通过改革,解决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一些领域显现了生机和活力,为发展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记者: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请您谈谈新野在脱贫攻坚上的做法和成效。
燕峰:
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通过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创造美好生活。在产业扶贫上,依托肉牛、蔬菜、花生、林果等特色产业,推行农业产业扶贫“四个三”、科尔沁肉牛寄养托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等扶贫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在就业扶贫上,依托纺织服装、智能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通过“千企帮千村”结对帮扶,把扶贫车间建到村边路边、田间地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我们还精准开发设置公益岗位多个,年工资都在0元以上。
针对新野贫困人群中因病因残和孤寡群众占比大、脱贫难的现状,投入多万元,高质量建设了34个乡镇敬老院、26个村级幸福大院、14个医养结合集中康复点、26个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点,吸纳入住特殊贫困群众人,入住率%,做到应兜尽兜。同时,健全完善常态长效高质量运营机制,确保“四集中”模式持续健康运行,确保兜底对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守好了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全市“四集中”兜底保障现场会在新野召开,省扶贫办省民政厅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社予以报道。
记者:您刚才讲“田园新野”时提到“优良的生态是发展经济的优质资源”,请您谈谈新野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
燕峰:
新野自北向南有唐、白、湍、刁等8条过境河流,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南阳80%左右的出境水过境新野,每年约有37亿方,原有的引丹、鸭灌等水利设施也比较完善,这是新野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实施全域水系连通工程,高质量打造“平原水乡”。
近年来,先后建成了白河0号橡胶坝、白河1号橡胶坝、白河液压坝“三座大坝”,实施了军民渠、农场沟、老寨河“三条城区内河治理”,实现了白河与三里河水系连通。今年要完成群众期盼40多年的“三条城区内河治理”,把白河源头活水引入城区内河,真正实现绿水穿城、绿水绕城、绿水润城的愿景。
下一步,还要建设南水北调调蓄人工湖,形成河西片区水系景观,打造彰显特色、宜居宜游的新野版“富春山居图”。
同时,瞄准森林新野建设目标,以国储林项目为依托,实施全域国土绿化行动,重点抓好河道绿化、通道绿化、围城围镇围村绿化,开展“四边四化”活动(围绕路边、村边、户边、水边,实施洁化、绿化、美化、亮化),形成常年见绿、月月有花、四季出彩的田园风光。
记者: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请您谈谈新野下半年工作打算。
燕峰: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以强县富民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贯通为途径,主动融入南阳高质量建设大城市发展大局,强力实施“两轮两翼”战略,强化“田园新野”发展理念,持续抓好产业转型、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四个重点,强力推进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两个高质量”工作体系,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高质量建设“活力新野、田园新野、幸福新野”,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奋进正当时,扬帆再出发。我们要深入开展“干字当头、拉高标杆、讲求效率、重在结果”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村支部书记“大比武”、乡镇街道经济“大观摩”、县直单位一把手“大述职”等“晾晒评”活动,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为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助推南阳大城市建设而努力奋斗。
来源:新野广电
统筹:吴继军|编辑:李俊乐
原标题:《专访新野县委书记燕峰,感受县域治理“三起来”的新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