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欲望
评析张艺谋《影》
摄影师出身的国师惯用色彩的视觉冲击来表达电影的情感。因此国师的电影往往透露“中国美学输出”的考虑。这亦或许是第五代导演对于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的一种拓宽面。
作为国师的新作,《影》意料之中的选择色彩冲击。应用大量中国传统黑白水墨色彩,巨大的视觉冲击交织丝缕不断的阴谋,共同营造出了冷冽决绝又压抑低沉的氛围,正如北方六月的梅雨时节。同时《影》又出人意料的放弃了国师一贯热爱的饱和色度,全片均是黑白灰色彩的渲染,更好的延展出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性挣扎。相较与《英雄》的宏伟,《影》中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直击心灵的悲壮。
舒婷说“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欲望”。国师在《影》柔美低沉的基调下,着力塑造的便是每个人冲破“墙”的欲望。病入膏肓的沛国都督子虞意在收复境州,更在于对于权谋的渴望。他想冲出权力的墙,于是寄心与他年轻力壮的“影子”。可他却忽略了“影子”也在寻找冲出围墙的出口。被褫夺个人人格的影子积压着对于自由与独立人格的渴望。看似昏庸求和的沛国国君却在角落里忖度思量,他的欲望隐匿在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里,他要权力,要境州,更要除掉子虞之患。沛国淋淋漓漓的雨浸润了水墨丹青色的世界,正如不断纠缠的欲望在隐秘暗自生长。
红楼梦有一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在这一场欲望的角逐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黄雀,却不想都是被布局的螳螂。子虞为权谋费尽心机,境州已得,却不成想被视为螳螂的影子熬过杨苍一战而生还。沛王想利用影子取代子虞,把巨大的威胁转换为自己的一个傀儡。子虞在沛王的追杀中突然感悟到人生一瞬,竟是囿于权谋。于是子虞杀死沛王,既是复仇,亦是想换得影子与小艾逃离混沌围城的自由。
事已至此,仿佛是最好的结局。沛王身死,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子虞跳脱出谋略,终于冲破出束缚多年的围墙。影子有了独立的人格,自由和所爱之人皆在眼前。但是正如国师所言,电影的内核是戏剧。悲剧化的结局打破传统中式“团圆心理”,影子无法从欲望中抽离,他对子虞积攒了多年来的仇恨蓬勃而发,对权力的贪念加剧了仇恨,剑起剑落,真身死,影子便成了真身。电影最后定格在小艾的恐惧中,她见证夫君与国君——这两个传统意义上的天的死亡,见证影子投身与另一堵欲望的围墙。人性的挣扎呐喊恐惧都沉入到小艾的脸上,她想逃离却打不开沛王殿的大门。正如那句“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欲望”。至此影片戛然而止,留下小艾的沉重的悲伤在黑暗的大殿蔓延蔓延,像沛国下不完的细密小雨。
莎士比亚悲剧化的结尾所渲染出的沉闷与水墨晕染开的灰调相辅而行。琴声雨声里,阴阳相生互生互化,这一场谋略争夺甫一止休,下一场战争又已经开始。沛国的雨还在下,厚厚的围墙还在困着谁,谁有能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