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剧情:
马谡兵败街亭,司马懿率领大军杀到西城,而诸葛亮身边只有两千多人。若是关闭城门,司马懿大军霎时间就能攻破西城,那么诸葛亮等人性命不保。无奈,诸葛亮只好玩起了空城计。
司马懿来到城下,诸葛亮开始弹琴。
当司马懿决定退军的时候,诸葛亮忽然手一抖,琴弦断了。诸葛亮一愣,司马懿也是一愣,忽然他就退军了,诸葛亮这时候才松了一口气。
这一段,原著中并没有,显然是导演所为。只是,导演为何要设计这一情节呢?有什么道理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无非就是要体现诸葛亮的紧张,表现诸葛亮的人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原著中,罗贯中对这段故事的描述。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在街亭大败后,导致诸葛亮部署完全打乱了,他在西城,又是一通调兵遣将,结果身边就剩下两千五百老弱之兵。而不幸的是,这时候司马懿已经到城下了。
司马懿带了多少兵马来?答案是十五万大军。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正常人听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想?怕不怕?肯定会怕。所以书中说“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失色,就是吓得脸色都变了。
由此可见,这时候大家都吓坏了。但是,诸葛亮呢?害怕吗?并不害怕,他甚至淡定地去城墙上看了看情况,又发出军令,还让人拿了琴来谈。
而当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时,发现诸葛亮十分从容,“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瞧瞧,诸葛亮不仅笑了,还烧香弹琴呢,好自在啊!
等司马懿退兵之后,诸葛亮又是什么表现呢?罗贯中说了,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后,居然是“抚掌而笑”。
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害怕过吗?从没有害怕。
一开始,诸葛亮并没有失色,没有害怕;当司马懿来的时候,诸葛亮也没有害怕,淡定地焚香弹琴;当司马懿率领大军退兵时,诸葛亮依然没有紧张或者害怕,反而大笑。
如果诸葛亮一开始是强装镇定,当司马懿走后,他一定会“松一口气,放下心来”。因为人的心情不可能一直绷着,必须得张弛有度,一直紧张、害怕,谁也受不了。
所以,既然司马懿走后,诸葛亮也没有“松一口气”的表现,那就说明,自始至终,诸葛亮都没有紧张,更没有担心害怕。
当编剧们重新编写这段故事,电视剧还没开拍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呢?
我手头弄到了一份当年央视《三国演义》的剧本,其中,第六十七集《空城退敌》的编剧是李一波。在剧本中,诸葛亮的表现和原著中基本一样。
但是,也有一些区别。
比如,一开始诸葛亮听到司马懿大军来时,他的表现是“一惊”,后面则变成“一怔”,再后面就是从容了,捡起粮册,淡定部署等。弹琴部分,则和原著一样,都是微笑着的。
不过,当司马懿离开时,诸葛亮则“慢慢吁了一口气”,就是慢慢松了一口气。这说明什么?说明诸葛亮之前也紧张,一直绷着呢,直到确认司马懿离开后,他才放心下来。
但是,当剧本真正拍摄出来时,这部分又发生了变化。
最大的变化,就是诸葛亮的紧张被完全表现出来了。
在剧中,你可以明显能看出来,诸葛亮非常紧张。他确实在弹琴,但是头上却有很大的汗珠;他的琴声并没有乱,但是他的眼神却表现出紧张。
幸亏司马懿离得远,看不见,不然诸葛亮就暴露了。
而当司马懿离开后,诸葛亮不仅是松了一口气,而且是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就差要说一声“阿弥陀佛。佛祖保佑”了。
从原著到剧本再到电视剧,这三个阶段,明显对诸葛亮的刻画不一样。
原著中,诸葛亮举重若轻,丝毫不怕不紧张,不担心,即便事后也是大笑。为什么罗贯中这么写?因为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超越了一般人,他简直就是神,不仅知道天文地理,甚至能借东风,禳星借寿(只是没成功),还能通过天象,知道某人的运势等。
所以,这样的诸葛亮不怕司马懿围城,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编剧而言,诸葛亮毕竟是人,这样太开挂了就显得不合理,所以他突出了诸葛亮的紧张。而在导演看来,如此命悬一线的时候,诸葛亮即便是紧张也不够,还应该表现出担心、害怕。
所以,导演才设计了诸葛亮弹琴断弦的情节,会紧张、会害怕的诸葛亮,才更有人性,太神话了反而不好。
当然,有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诸葛亮琴弦断了,司马懿更害怕了呢?他不该看出来诸葛亮在故弄玄虚吗?
并不是这样,虽然诸葛亮确实害怕,观众也看到了,但是司马懿看不到,毕竟离得很远。而琴弦断了的时候,对于观众而言,是诸葛亮害怕,对于那时候的司马懿而言,也许他更怕那是诸葛亮出军的暗号吧,所以才会着急退兵。
读者和观众是全知的,甚至知道结局,但是剧中的司马懿不知道。我们不能用自己先知的想法,去代替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