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如果结婚时的那个人,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的,那么和谁在一起都一样。”
李萍在结婚前就是这样的想法,反正她喜欢的那个男人已经结婚了,她又到了被家里人催着结婚的年纪,那就找一个差不多的人结婚算了。
男人是相亲认识的,家庭条件很不错,家里人也满意,因为没什么期待,李萍也觉得挺好的。
两人很快就确认了关系,家长也见过好几回面了,自然,婚事也被提上行程里。
李萍很清楚,这一段婚姻里,谈感情是一种奢侈,因为早在确定关系的时候,男人就跟她说得很清楚,因为合适才会在一起,而不是因为爱情。
那时,李萍觉得自己还是相当理智的,也认可男人的观点。
在她看来,跟谁结婚都是一样的,反正,只要结了婚就不用整日被催婚了,不用整日被安排相亲了,而且这个男人家里条件挺好,结婚以后不用供房也不用供车。
结婚半年,李萍怀孕了,便辞职,帮忙照顾家里的生意。
按道理来说,夫妻两人在同一个地方共事,应该琴瑟和鸣才对,可现实却是,男人忙着自己的事情,李萍顾着自己的事情,即使偶尔遇到问题,也只能求助其他人。
在李萍看来,结婚生子,就像是一件任务。
十月怀胎期间,男人确实负起了该有的责任,一是赚钱养家,二是陪她去产检,剩余的时间里,李萍要么帮忙照看家里的生意,要么自己在家里休息。
到生产那一日,是李萍开始对这段婚姻感到后悔的时候,那一日,她被送进产房之前,她没能看见男人的身影,等她出了产房,睁开眼以后,她依旧没能看到男人的身影。
后来,李萍才知道,原来那一日男人刚好出去谈生意,来不及在她生产的时候赶回去,索性便放弃回去,先把生意照看好。
坐月子的时候,婆媳关系的恶化,加深了李萍对这段婚姻的后悔程度。
本来,她跟婆婆的关系就很一般,但在坐月子期间,婆婆只顾着照顾龙凤胎里的哥哥,即使听到妹妹在哭叫,也只是吼一句,隔了好半天才过去看一眼。
李萍一开始没出声,后来实在是忍不住,便跟婆婆说了这件事,让她别偏心孙子。
可她到底是高估了自己这个“外人”的身份,婆婆觉得自己被一个“外人”指责,丢脸了,就一直在隔壁数落她,说她自己没有工作,说她娘家不怎样,等等。
婆媳关系,向来是婚姻里的一大难关,李萍也知道这个道理,可她没想到,当自己的婚姻里出现这样一个难关的时候,男人给她的回复是“忍着”。
李萍确实选择忍下去了,但不是因为她认同婆婆的说法,而是因为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自然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然而,李萍还是没能忍到最后,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她忍不下去了。
家里有生意要忙,男人早出晚归,顾不上孩子,李萍自是可以理解的,可她却不能理解:她在家里专心带孩子,怎么就变成了无所事事了?
婆婆当面埋怨了她好几回,李萍气不过,但也只是私底下跟男人说了这件事,她以为男人是可以理解她的,可实际上,男人一点都不理解她,他也觉得她太闲了。
李萍这才意识到,一段婚姻里,没有爱的两个人是很难做到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的,即使两个人表面上维持着相敬如宾的状态,可实际上,两颗心离得很远很远。
远到,稍微不注意,两个人的观点就撞到一起,仅有的一点感情就碎了一地。
数不清后面发生了多少次争吵,又添上了多少分的失望,李萍最终还是选择离婚,孩子留给了夫家。
最开始,李萍觉得和谁结婚都一样,可到了最后来,她才知道,原来和谁结婚,结局真的不一样。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一书里说:“婚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冯小刚导演也说:“婚姻本来就是一场错误,就得将错就错。”
因爱而结婚的两个人,未必能依靠爱来维持这一段婚姻,因为婚姻是柴米油盐,而爱情是激情与浪漫。
想要经营好一段婚姻,必须要有理解和包容,而理解和包容往往是在爱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除非你能找到一个即使不爱你也愿意理解和包容你的人,否则,这段感情很难维持长久。
由此可见,跟一个爱你的人结婚,更容易获得幸福的婚姻生活。
和谁结婚,结局真的不一样。
你的生活会因为他发生很大的改变,和一个温暖的人结婚,你的生活会被他温暖;和一个自私的人结婚,你的生活会被他污染。
遇见对的人,心里才会有安全感和踏实感,你们才能共同成长,共创未来;遇见错的人,过着凑合的婚姻,就只剩下鸡飞狗跳的日子。
当然,生活中也有很多日久生情的婚姻,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幸运能遇到一个日久生情的机会。
婚姻不是儿戏,倘若两个人一直都不倾心,那么,长久处于这样的婚姻里,终会丢失热情,丢失灵魂。
好的婚姻,会让你变得更加快乐和幸福,而不好的婚姻,只会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身心疲惫。
人这一生中,真正重要的就只有几步,而婚姻一定是其中一步。
即使,你永远都不能跟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也一定要认真选择共度余生的人。
就像富兰克林所言:“结婚之前要睁开你的眼睛,结婚之后可要一只眼睛开一只眼睛闭。”
婚前的决定是严谨的,而婚后的决定是包容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经营好一段婚姻。
我是阿亚,暖心情感写作者,这一生能与你相遇,何其有幸!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