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人满意的,就是把‘垃圾’变成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布兰登罗伊尔的这句话,说出了写作让人沉迷的地方。
你可能会觉得写作并不容易,确实如此。
不过,当你想着写作是在创造,你在创造一种有价值的东西,这种感觉让你觉得充满幸福。
怎样把“垃圾”变成有价值的东西,你缺少的是方法。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布兰登罗伊尔,他写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这本书先后荣获“国际图书奖”、“总统图书奖”、“年度教育图书奖”。他在书中总结了20年考试培训机构的教学经验,独创了20条基础写作原则,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写作,下面我分三个部分来介绍。
一、开门见山,把结论写在开头。
写文章要开门见山,把结论放在文章的开头,不让读者猜测作者的中心思想。这跟写小说不同,小说多是为了消遣,作者的意图放在结尾更能吸引读者。但一般的文章,读者是不想猜作者有什么秘密的。
写完开头,接着是正文,在正文中,围绕3个关键点来构建文章。数字3是个神奇的数字,用3个关键点来写文章,不会显得不足,又不会显得多余。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就是分了3个部分:结构、风格、可读性。
斋藤孝写的《写作全技术》中,介绍了他的写作经验,就是找到3个关键要点来构建文章,就像3根柱子一样。
我写书评时,也是从书中找出3个亮点来展开的。
二、用准确的例子来证明观点。
用准确、具体的例子证明文章的观点,例子要详细,不要太泛。一来让文章更有个人风格,二来让读者更难忘。
举例子的方法有5种,下面一一介绍:
1、轶事:用小故事来修饰自己的观点。原尻淳一写的《高效能阅读》中,他就写了自己的故事:他以前读书不好,现在每年能读本书,转折点就在他上大学前,一位朋友将补习老师的书单复印件给了他,那是一份关于世界史的书单,读了其中两本书,原尻淳一“恍然大悟”,从此,开始了真正的读书人生。
2、引用:使用伟人或名人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果文章写“成功人士都喜欢读书”,可信度就不高,但引用沃伦·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的话就不一样了: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
斋藤孝写的《写作全技术》中,介绍了他要求学生通过引用《论语》里的句子来写随想,这样一来,学生写随想时反而更容易了。
3、类比:找两种不同的事物,通过两者的相似性,让你更清楚给定的关系。比如,钱钟书写的《围城》中,经典句子就是用类比来写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4、明喻:说某一种事物像另一种事物,会用“像”“如”之类的词。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介绍了一种“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用明喻来表达,意思是摘抄的原文和自己的评论,就像大葱和鲔鱼肉的火锅一样。
5、暗喻:直接说某一事物是另一事物,不用“像”之类的词。张爱玲写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就是用暗喻来写,十分贴切:“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三、让文章更容易读。
文章读起来要轻松,这样读者才有读下去的兴趣。增加文章可读性的常用方法是:页边多留白、段落多空行、用一些粗体强调关键词、用小标题提取段落的主题。
《沟通圣经》一书中提到“视觉标记”,意思是说在阅读时要留意粗体、小标题等内容,这些是关键信息。
原尻淳一写的《高效能阅读》中,介绍了一种阅读技巧,就是找到书中的关键词,也就是加粗的黑体字和小标题。
在读书时,你要留意这些黑体字、小标题,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写作时,你也需要把关键信息加粗,提取小标题,让读者读起来更轻松。
我在写书评时,作者、书名、关键词会加粗,三大亮点会列出小标题,读者读起来就知道重点是什么了。
经过上面的介绍,你了解到20年考试培训经验所浓缩而成的写作原则。如果给布兰登罗伊尔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做一个总结,就是:适用于大多数场景的写作原则。
推荐阅读
《完全写作指南》:为你揭秘如何按流程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