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围城》中有这么一段:李梅亭带了一只一人多高的铁皮箱子,打开抽屉,全装这四角号排列的卡片,卡片上分姓名题目两种,分别用红、紫、蓝墨水,写着类别、标题和正文。
方鸿渐几人看罢,连称高明。
李梅亭得意道:“这是我的随身法宝,只要有它,中国书全烧完了,我还能照样在中国文学系开课程”
书中李梅亭靠着这些法宝,把课讲得有声有色,隔壁上课的方鸿渐都感到嫉妒。
其实,不止李梅亭,社会学大师尼克拉斯.卢曼,也靠这件法宝获得惊人成就:
只用1年就拿下德国人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5个月完成特许任教资格论文,正式获得大学授课资格。获得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30年写了58本书,数百篇文章。
上述任一条,放普通人身上都很了不起。而他竟然获得这么多殊荣,就靠一卡片法“笑傲江湖”?
还别不信。
这是卢曼的成就,而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就是成就背后的“法宝”。
01《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打开姿势
必须要说的是,如果你是钟爱爽文或励志文的小伙伴,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可以劝退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读了两遍,才算稍稍摸清卡片笔记法,一个小小的卡片盒,是怎么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无缝切换?
那么,这本书的正确打开姿势是什么呢?
读这本书,不妨换个角度。
试着抱着寻宝的态度,把它当做一本寻宝秘籍来看,既然是寻宝,自然急不得,要慢慢摸索。
寻找关于读书和写作的线索,与卡片盒的关联关系,这么个盒子,是怎么用于读书,怎么用于写作的。
它们是如何通过一张小小的卡片串联起来的。
按图索骥,你会了解到卡片盒的使用流程是什么,让读书不再过目就忘,让写作这件事变得卓有成效。
一个盒子,是怎么在写作界,通过卡片与卡片之间的连接,发生复利效应的。
抱着这个态度和寻宝思路,让我们试着解读《卡片笔记写作法》里三个关键词-
群聚效应,外部系统,有意义的连接
02群聚效应:最佳点取决于数量、质量和处理方式
卡片盒笔记法,是自下而上组织的知识卡片,笔记记录的越多,想法就越多,就越容易达到群聚效应。
那么,真的记得笔记越多越好嘛?
非也,高中读课本时,大家会有这个印象,有的同学满本书划线,都是花花绿绿的知识点,到考试时,有用武之地的非常少。
因为,满书都是重点,意味着没有重点。
同样道理,记笔记也是如此。
要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首先是分清楚三类笔记。
1、闪念笔记
类似于读书划线,纯记录,收集信息,但因不加利用,往往在几天后,进入大脑的冷宫
2、永久笔记
被二次理解的知识,包含了必要信息,在同样的方式和格式,适合存放在文献管理系统,能放在卡片盒中颐养天年。
3、项目笔记
只限于某个特定项目有关,类似于闪念笔记,项目结束后,用完即焚
在卢曼这,永久笔记,被分成两类卡片盒:
1、是文献类,有文献和对文献内容的简要说明
2、是主卡片盒,针对所阅读的内容收集和产生的想法。即永久笔记
笔记都在索引卡片上,存放在木制卡片盒。
卡片笔记写作是一种量化的知识积累,足够的数量是写作的基础,不练是不行的。
笔记的质量决定了写作是否达到质变,一个优质的永久笔记好过无数闪念笔记。
而对永久笔记的处理方式,决定了写作质变的临界点,无数个永久笔记的链接,将会爆发巨大的能量。
这样,日积月累,原来不可量化的知识被衡量,复利的八大奇迹,在卡片盒中慢慢体现
03外部系统VS复利投资
荀子在《劝学》说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说的是,成功的人,并非单单靠自己的才能、意志力,而是善于借助外物助力。
写作同理,正确的心态,正确的工作流程,一个可靠的外部系统,是战胜自己的王道。
而这个外部系统,聪明的你一定猜到了,就是卢曼卡片盒。
写作的提升,我认为分两种:1、线性增长,虽然有提升,但缓慢2、指数增长,指数级倍增,类似复利投资的奇迹
安东尼是19世纪最受欢迎和高产的作家,他每天早上5点起,每15分钟至少写字,这让他每天能写出十多页的小说,如果坚持写10个月,一年就能写三部小说,而这还是他早餐前做的事情。
不禁感叹,人最怕的不是有才,是比你有才还比你勤奋,
作为比较,我们看下安东尼与卢曼的生产力对比:
安东尼写了47本小说,16本其他书籍
卢曼写了58本小说和数百篇文章
同样的时间和勤奋程度,为何卢曼稍胜一筹?
咱们试着把写作比喻成赚钱,
如果说安东尼是一个勤奋的储蓄者,每天存钱,日积月累,就像银行定存整取,最后的数字会线性增长。
那么可以说卢曼是一个投资者,他把钱放到卡片盒里,每一笔钱都能与其他钱产生联结,滚出更多的“雪球”。最终的数字是指数型增长
线性增长VS指数型增长,结果可见一斑
回顾到写作本身,卢曼卡片盒收获的内容总价值比盒中所有笔记的总和更有价值。
因为盒中更多的笔记可能意味着更多的联系、想法、更多不同项目之间的协同,进而产生更高的效率。
04有意义的连接VS多元思维模型
你是否有这种体验:阅读、反复阅读时,你很容易误以为理解了一本书。
但重复阅读存在曝光效应,是危险的,熟悉并不是理解,我们只是自以为理解了,如果不验证自己的理解,就会有错觉。
将一个想法写下来好似走了弯路,但不写下来,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因为这样我们的大部分阅读是无效的
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有效利用时间和精力。死记硬背能让大脑短时间获得信息,但不能让你学到知识。
还不如打球,有助于将信息转移到长期记忆中,毕竟运动能减压
所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从学习这件事本身剥离出来,而学习就是建议有意义的链接。
这与芒格的“多元思考模型”不谋而合。
查理芒格有一个理论:叫锤子综合征。
简言之,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你满世界看到的都是钉子。
在深刻点分析,我们认为大脑在思考,其实我们的大脑只是在用既定的思维模型思考。
如果外界植入了新的思维模型,我们也会用新的模型思考。
但如果思维模型是错误的呢?或者只能用单一思维看世界呢,我们的认知就会扭曲,变成只会拿着锤子的人。
因此芒格建议投资者,应该建立多元思维模型,通过广泛涉猎数学物理生物哲学心理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模型,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同样道理,卢曼卡片盒系统中,你写了越多的笔记,这些笔记建立越多的联系,派生更多的想法,就能更好的提高读书写作的效率,同时,构建越发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
巴菲特评价90岁的芒格说:查理能比其他人更快、更准确的分析任何种类的交易,他能够在60秒内找到令人信服的弱点。
延伸来看,围棋高手,都有其定式,也就是他的头脑里充满成千上万中棋谱。虽然看起来复杂,繁琐,但通过刻意练习,将这些定式植入思维。
彼时下棋时,即使不去努力会想,这些定式也会找到最佳的落棋点。
这就是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的方法-学习思维模型和刻意练习。
原来,卢曼卡片盒方法与《穷查理宝典》中,芒格提出的多元思维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德经》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看似有限的大脑之外,思维模型就是道,由道到万物,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星辰大海,这也是卢曼卡片盒背后的精髓。
05
05读书、写作的精髓“求鱼不如求渔”
市面上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写作书,教你收集素材、如何写作,往往是形式大于实际。
实操起来,总觉得力有不逮,根源在于写作体系不够系统,对知识的获取,大脑无法汲取源源不断的知识库。
就像有人教你打鱼,只给了你鱼,但没教你打渔的方法。
而《卡片笔记写作法》,则是深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心法。
卢曼曾说:卡片笔记是他受用终身的知识库,随时可取可用。
除了记录卡片和写作方法流程,还记录了怎样突破思维局限,如何收集素材,建立写作习惯等。
如果你也想拥有超强的知识管理体系,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和灵感,推荐看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