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这个世上,若有缘相逢,人与人之间都必然建立起一种关系。“我”与“你”之间,若只隔着一个“爱”字,那便是最温柔感动的事。
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它是我们命里的奢饰品。因为爱一个人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付出,且不求回报。我们毫不吝啬赠予爱的人,必是我们极为珍视的人。
时值之际,我想带大家一起重温一下钱钟书与杨绛的的爱情故事。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相信大多数人对这句话是耳熟能详的,它是“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小说《围城》里的经典句子。
的确,在婚姻的围城中,城外的人远远望城内,城内烟雾弥漫,被一种神秘笼罩,想象中是祥云悠悠,仙乐飘飘,花香鸟语,流水青松,风景无限,欣赏风景必须千方百计冲进城内;而城内的人却认为熟悉的地方是没有风景的,梅花香在城外的小道旁,痛苦时只有到城外掬一捧清泉才能洗去忧伤。
但是,作为《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却与她的妻子、著名的翻译家杨绛女士,共同构建了一座充满幸福的围城,一座两人永远都不想出去的围城。
1.相识
他们的故事从年开始。这一年,杨绛北上京华,借读清华大学。春光乍泄的三月,在那清华园古月堂门前,他们遇见了彼此。钱钟书曾形容与杨绛的初遇: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而杨绛则觉得钱钟书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初遇的悸动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爱情的种子,而后的相知相爱仿佛是顺理成章的事。
年的7月,钱钟书和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家大厅内,举行着西装婚纱、伴乐队演奏的西式特点的典礼。礼毕客散之后,二人迅速换装,带上出国的行李,由钱家人接到无锡七尺场钱家,举行了叩头鞠拜的中式仪式。
自此,钱钟书和杨绛结为伉俪,携手走进了幸福的围城之中。钱钟书杨绛伉俪,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嫌锋刃。
新婚燕尔,钱钟书和杨绛便启程远赴英国。他们在海上整整漂流了一个多月,二人似乎有说不完的悄悄话、知心话,日子也过得不怎么寂寞。
当然,新婚夫妻是要有磨合的过程,在船上二人发生了一辈子唯一的一次争吵。原因只是为了一个法文“bon”的读音。杨绛说钱钟书的读音带有乡音,钱不服,两人都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
最终两人讲和后,都觉得吵架很无聊,便讲定以后两人要共同商量,商量不妥,各持异议,不必求同。此后两人再也没有商量不通的事情了。
到达英国后,钱钟书入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为了节省学费和食宿费用,杨绛在牛津做了旁听生,借住在一个叫老金的人家里。
不久因为饮食习惯的问题,二人搬了出来,租住了一名爱尔兰人的房子。搬到新居的第一天早上,因搬家极度劳累的杨绛没有早醒,向来“拙手笨脚”的钱钟书竟然大显身手,把自己亲自做的,有黄油、果酱、蜂蜜的“西式”早餐,用小餐桌直接端到杨绛的床前,蜜味的早餐、蜜样的情意,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杨绛满心幸福!
2.相知
后来,杨绛怀上了孩子,钱钟书总是谆谆嘱咐她:“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而杨绛对于“像她”并不满意,她要一个像钱钟书的女儿。这是两个相爱的人对彼此最动人的情话,我希望我们的孩子眉眼间是像你的,因为你是世上最好的。
后来杨绛确实生了个像钱钟书的女儿。在女儿阿圆出生后,钱钟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最后得意地致“欢迎词”:“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于是,从此“他们俩”变成了“他们仨”。有了女儿之后的生活更是充满了简单朴素的快乐。钱钟书爱逗阿圆,他时常闻闻她的脚丫丫,故意做出恶心呕吐的样儿,阿圆就笑出声来。
尽管在牛津的生活忙乱繁重,天生带有几分“痴气”的钱钟书,偶尔的痴性发作,还为生活增添了几分欢乐。一次,杨绛午睡未醒,童心未泯的钱钟书便想趁机给她画个大花脸。刚落笔,便惊醒了杨绛。没想到脸上的皮肤比宣纸还吃墨,杨绛把脸皮洗到快要破了,才勉强看不出墨痕。“理亏”的钱钟书再也不搞恶作剧了,而是画了一幅杨绛的肖像,上面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
3.相守
年5月,钱钟书和杨绛接到清华大学的聘函。两位曾结缘于清华,并在此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学生生涯,如今他们又双双回到母校,执掌教鞭。
钱钟书主要指导研究生,杨绛是兼职教授。当时,钱钟书和杨绛除了上课、办公、开会之外,两人总是形影相伴,深居简出,晚上的空余时间对他们来说,是青灯摊卷的好时光,他俩不愧是一对“读书种子”。
年下半年,由于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变成了一所纯工科性质的高校。因此,在年年初,钱钟书和杨绛被调整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由教授变成了研究员。
之后又经历了一场考验,两人都默默忍受,彼此更加体贴,互相照应,尽力从煎熬中享受生活情趣。
次年10月下旬,钱锺书和杨绛按照文学院的安排来到北京郊区下乡。期间,钱杨二人只能书信往来,以慰牵挂。杨绛后来也回忆了这件事:默存在家的时候,三天来一信,两天来一信,字小行密,总有两三张纸,同伙唯我信多,都取笑我。我贴身衬衣上有两只口袋,丝棉背心上又有两只,每袋至多能容纳四五封信。我攒了不到二十封时,肚子上左边右边尽是硬邦邦的信。
很可惜,这些珍贵的信并没有保存下来。其实这些信谁都读得,既不肉麻,也绝无见不得人的话。后来,杨绛常常后悔自己毁了“一辈子写的最好的情书”。
4.相离
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我们仨”失散了。
年,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杨绛说:“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她对钱老最后的爱,是护着他终老。在钱钟书去世后,杨绛深入简出,怀着对钱钟书的深情,一心用于将钱老的所有文稿整理成册,默默支持钱钟书到最后。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其乐融融的家庭不复存在,只剩下杨绛孤零零一个人。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杨绛写道:“年早春,阿媛去世。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在使人悲伤和悸动之余,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再也不用分别!
钱钟书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过要结婚,但见到她以后,亦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一生只爱一个人。杨绛在年百岁之时,接受了《文汇报·笔会》的访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相互欣赏吸引、支持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侣。
百岁老人,百字箴言,字字玑珠,句句真情。在这样一个滥情的年代,我们庆幸还有这样真挚浓烈的爱恋、这样情深意坚的伉俪,值得我们永远膜拜和祭奠。
你觉得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在文后留言告诉我们吧~